“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的一句话,很多人都是以此为处世交友的原则。
或者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对“朋友”这个东西抱有某种期待和目的,我们总是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
人为什么喜欢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
因为那样对自己有好处,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
大多数人都把朋友当做了自己成功的助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朋友,不过是一场资源交换的生意。
而生意,总是充满了计算和计较,索取到的要比付出的要多才算满意,这样的才是好朋友。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定位。
为朋友两肋插刀是影视剧中的演义,但在社会,在现实当中,朋友只会是锦上添花,而很少有雪中送炭的。
于是好多人就受不了,抱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不想想自己,人家凭什么给你雪中送炭啊?
不要用“朋友”去进行道德审判和绑架,朋友帮你是人情,不帮是公道,你又不是人民币,哪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实际上,朋友无需共患难,朋友只是同行一段路而已!
每个人安顿自己的生活都已经精疲力尽了,哪有太多余力去照顾你?人,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当然,世上也会有种神经病,老是把朋友之情、兄弟之义看得太重,结果就是害人害己误终身。
比如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李寻欢,不但帮了朋友,还把钱、房子给了朋友,更过分的是朋友喜欢他的女人,于是,他就给了...
所谓大恩如仇,想要害死一个人就像李寻欢这样做就够了。
最后朋友背负骂名坏了、死了,最爱的女人也死了,李寻欢自己也伤心到要死——这些本来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朋友就是朋友,何必在它身上掺杂太多,朋友本来单纯,都是人们玷污了朋友。
两个人再好,也是必须保持距离的。
真正的好朋友不需要天天在一起,天天在一起的朋友未必就是真朋友,所谓朋友,就是你精神世界里的一个位置,无论时间和空间怎么变化,这个位置都一直存在。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
这是宫崎骏《千与千寻》 里的一句话。
朋友就是如此,朋友并不意味着陪着我们到老,世事离奇,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所以我们时刻都有可能面临朋友的离散,这不是说友情没了,那只是朋友必须要下车了。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大多数朋友都难以再回来了。
有个作家感慨道:
青春年少时,大家无忧无虑,那是走在人生的平原上,大可以和朋友欢歌载舞、携手同行,平原末了,进山了,每个人都开始专心开辟自己的路、避开荆棘,已经越来越没有力量去照顾他人。也许在某一段路上、在共同的目的地导向下,你还是会有同伴,但那种行走在平原上单纯的朋友只会越来越少。
人生总是离别多,所以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珍重缘分。
那么,怎么才算是珍重呢?
要主动去创造共同的经历,经历就是体验,就像你请朋友吃一顿饭,如果在这顿饭的时间里你们有彼此受益的交流和快乐,那么,不管以后怎么无常,“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份友情,这个快乐的体验都是伴随一生的。
人生是一个大课题,我们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做。
爱情,友情,名利,成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徐静蕾说,“无论今天是好了还是不好,我们真的都是在路上,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而已。所以都不要太得意,也不要太难受。”
无论爱人还是友人,都是我们的寄托,是我们的心锚。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钱钟书先生说,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
想一想自己的念头,我们交朋友的动机应该是更纯粹一点,不功利,不势利,这也许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纯粹,更有意义。
要想交到好朋友,让自己变好先: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