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僧伽之父 大迦叶(5)
第五章 迦叶与佛陀的关系
我们已看到迦叶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大迦叶在他是十九世中和菩萨有连结,经常是密切的家庭关系。
大迦叶当菩萨的父亲不下六次,当他的兄弟两次,并经常是他的朋友或老师。由于这并非他们首次相遇,因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何大迦叶初次看到世尊,会有那么立即而强烈的信心,以及全心的奉献。
佛陀请迦叶指导比丘众
从迦叶的晚年来看,佛陀和这位大弟子之间有许多对话记录。有三次,世尊对他说:
迦叶!告诫比丘们,为他们开示佛法。迦叶,我或你两者之一,应告诫比丘们;我或你,应为他们开示佛法。
这些话意味着对迦叶能力的高度肯定,因为并非每个阿罗汉都能妥善与有效地说法。
注释书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得到佛陀如此高度尊敬的是大迦叶,而非舍利弗与目犍连。注释书说,佛陀如此做,是因他知道大迦叶能活得比他久,但舍利弗与目犍连则不然,此外他想巩固大迦叶在其他比丘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他们才会重视他的忠告。
当佛陀三次要求迦叶告诫比丘们时,都遭到拒绝。在第一次,迦叶说如今要对比丘说话变得很困难:他们不遵从劝诫,难以追踪,接受规劝时态度倨傲。他也听到两个比丘吹嘘他们说法的技巧:“来,让我们看看谁说得比较丰富,比较好听,又比较长。”
当佛陀听到迦叶如此说时,便找来这些比丘,为他们上了严格的一课,使其放弃自己幼稚的慢心。因此我们可以看见,迦叶的负面谈话结果,却对那些比丘有正面的利益,他如此做并非为了要批评别人。
第二次,迦叶也不想指导比丘们,因他们不遵从劝诫,无有惭愧,又缺少智慧。大迦叶将这些比丘堕落的状态,比喻为月缺,日渐失去美丽(信)、圆满(惭)、光明(愧)、高度(精进)与广度(智慧)。
第三次,佛陀请迦叶指导比丘们,迦叶再次以相同理由婉拒。这次佛陀似乎也未力劝迦叶改变心意,反倒是自己说出他们行为的原因:
迦叶!先前僧团中有长老是林住者,托钵维生,着粪扫衣,只持三衣,少欲知足,离群独居,精进不懈,并且他们称赞与鼓励这种生活方式。当这些长老拜访寺院,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并被尊为一心修行佛法的人。于是年轻比丘会努力效法其生活方式,这对于他们有长远的大利益。
迦叶!但如今去寺院拜访受到尊敬的,并非认真苦行的比丘,而是那些著名的、受欢迎的与资具众多的比丘。由于这些人受到欢迎与尊敬,于是年轻比丘们就想仿效他们,那将会带给他们长远的伤害。因此,说这些比丘所受到的伤害与打击,是源自于对比丘生活的伤害,这并不为过。
迦叶向佛陀请法
还有一次,迦叶问佛陀:“为什么从前只有很少的规定,却有很多比丘证得阿罗汉果智,而现在规定多了,但证得阿罗汉果智的比丘却少了呢?”佛陀回答:
迦叶!当众生堕落与正法消失时,就是如此:规定变多,而阿罗汉却变少了。然而,正法并不会消失,除非伪法在此世间出现:当伪法在此世间出现时,正法就会消失。
但是迦叶,不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巨变,造成正法消失。犹如造成船只沉没的原因不是超载,那并非它消灭的理由。造成正法败坏与消失的,是五种有害的态度。这五者即是: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与优婆夷,不尊重与随顺佛、法、僧、戒与定。只要尊重于随顺这五事,正法就不会败坏与消失。
我们应该注意,根据此经,优婆塞与优婆夷也是佛法的守护者。由此可知,即使佛法在比丘众中式微,但只要在家众仍尊敬与修行,就能继续存在。
佛陀肯定迦叶的苦行
其他和大迦叶有关的经典,大都和他的苦行有关,也都受到佛陀高度的赞颂。但有一次,佛陀在传法晚期曾提醒迦叶现在他已衰老,一定会发现粗糙与破旧的粪扫衣不堪使用。佛陀因而建议迦叶应穿在家众提供的衣服,接受用餐的邀请,并住在僧团中。
但迦叶回答:“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林住者,乞食维生,穿粪扫衣,并且我也赞叹别人过这种生活。我少欲、知足、独居且精进不懈,对于别人如此做我也加以赞叹。”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要如此生活?”大迦叶回答:“有两个原因:为了我自己乐住于当下,也为了后世比丘们,当他们听到这种生活时,可能会想效法他。”于是佛陀说:
说得好,迦叶,说得好!你是出于对世人的慈悲,为了许多人的快乐,以及为了人天的利益与福祉而如此生活。之后你继续穿粪扫衣,托钵乞食,住在森林里吧!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