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站在中医神坛上的人参
在《中药学知识(一)》一书中,人参与黄芪、甘草和白芍都被列为补气类药。该书对其他补气药的补气方面的功效说明仅仅是一个平淡的词汇“补气”,但对人参的补气功效的说明却是 “大补元气”。中医认为,元气不只是人的生命的原始推动力,而且是宇宙万物演化的原始推动力。说人参“大补元气”,无疑把人参捧上了神坛,且留下了下述一个逻辑矛盾。作为宇宙万物演化推动力的“元气”是没有具体所指的抽象的概念,而人参却是一个具体之物,抽象的“元气”是怎样一下子成为具体的人参的呢?难道就靠中医学家门的“顿悟”吗?既然元气充斥于宇宙之间,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推动力,那么“大补元气”的为什么仅仅是人参,而不是黄芪、甘草和白芍,甚至是青黛?即便人生确实“大补元气”,它能够独擅此功,他不是神,是什么呢?
这也是“取消中医”建议者张功耀先生反对中医的论据之一。在他看来,人参被中医吹上了天,但“大补元气”的功效无法用现在化学分析方法所证实,人参皂甙之类的物质仅仅是自然界平凡的众多物质之一;人参丝毫没有治病效力,相反对皮肤病还有副作用。
我的观点是,将人参神化固然不满足科学精神,但否定人参的广泛而基础的治病作用也不符合科学精神。人参的“大补元气”之功效确实尚不能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定位,但食人参使人觉得精力较为充沛,这容易得到证实,你尝尝就知道了。现在从网上就能买到人参切片,直接拿5、6片放嘴里嚼就可以了。特别是人参的另外一个功效“生津”,更是立竿见影的,5、6片嚼完,几个小时满口津润。当然了,反对中医的人会这样反驳:所谓“精力比较充沛”或“满口津润”都是人的主观感觉,而由于其主观性,就已经违背了科学精神。我的回答是,把人的一切主观思维活动都视为“不科学”,则同样是荒谬的。人的逻辑思维活动,比如“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个逻辑判断,说穿了也是主观思维活动。如果说一切主观思维活动都不可信,那么,西方逻辑学也会崩塌。西医粉可能又要反驳了:我不是说人的主观思维不科学,而是说人的主观感觉不值得信赖,所以基于人的主观感觉的中医不科学。但是,如果不信赖人的一切主观感觉,那么也会存在巨大问题。比如,我们饿了吃,渴了喝,困了睡,如果我们怀疑“饿”、“渴”和“困”的主观感觉,那么“饿了吃,渴了喝,困了睡”将变得完全“不科学”,我们将彻底无所适从。那么,我们可能要先测测血糖再吃,先测测24小时尿量再喝,先测测脑电波再睡。如此,我们的生活不会变得更科学,恰恰可能会变得更不科学。何以故?饿”、“渴”和“困”虽然是主观感觉,却是天赋以人的感知能力,是具有物质基础的生理化学信号所产生的,是人据以调节自身生命活动的根本依据,所以没有怀疑它的理由。此外,如果非要怀疑我们的主观感觉,那么也应该怀疑对血糖仪、脑电波仪等等的那种坚定而固执的信仰,因为那种信仰之所以如此坚固,也无非仅仅是一种坚固的主观自我感觉而已。
本文的任务是将人参请下神坛,同时尽可能恰当地刻画它的真实的角色。虽然“食人参使人觉得精力较为充沛”只是一个主观感觉,但我相信它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事实,因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推理。如果返回作为中医基础的哲学进行思辨,则知作为宇宙万物之本的“元气”本无阴阳,元气的变化运动才分阴阳。元气之动为阳,元气之静为阴;阳气之用为阳(即中医所说的“气化”),阳气之藏为阴(即中医所说的“潜阳”)。根据中医理论和术语,精力充沛是阳气充足的表现,因此“食人参使人觉得精力较为充沛”提示人参具有补充阳气之作用,也是补元气之阳的一面。
同样,尽管“满口津润”是主观感觉,但我认为这个感觉是可信的,而且是因为嚼人参而产生的。而如果承认嚼食人参能够使人“满口津润”是一个事实,那么可以进行如下的进一步推测:
(1)“满口津润”其实是促使水液更好地浸润口腔细胞,所以可以推测人参能促使水液更好地浸润人体任何其他细胞,包括心、肝、肺、皮肤、大脑等处任何细胞。
(2)人参能够促进血液中的水对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浸润,能够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共溶与运输。
上述第1条,乍一看来有些矛盾。中医将水液看作是属于“阴”的东写,而“满口浸润”看起来是“补阴”了,所以似乎将人参看作是补阴药才对。但结合上文说过的人参补阳的一面,则推知人参双补元气之阴阳两个方面,所以是“大补元气”的。当然,这个推理是利用中医的术语,同时运用亚里斯多德的普通逻辑学进行的。读者从这里的推理可以发现,中医的推理没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与西方逻辑学之间也不存在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样,由于中医将血归于阴的方面,上述第2条所说的人参的作用也可理解为“补阴”的作用。当然,这种“补阴”可能归根结蒂还在于“补阳”,因为“补阳”可以通过中医所说的“阴阳互根”或“阴阳互长”过程间接地实现“补阴”。本文暂时不能说明人参的作用到底前者或后者,留待以后研究,并期待读者补充或指正。上述第2条所说的人参的作用可以视为中医的“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和“气为血之帅”和“血为气之母”的注解,在此不一一发挥了。
总之,人参能够促进水液的循环、通透与输布。而人体内的营养是靠作为水液的血液运送的,所以,人参其实促进了营养物质的运送与输布,更好地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这就是我们在食用人参后感到精力较为充沛的原因。因此,人参的“大补元气”的功效,从“补阴”的方面讲其实就是促进水液的循环、通透与输布的功效,一点也不神秘,也就不必视之为“神”。但由于绝大部分生理化学反应都在水中进行,无论细胞内外,都存在相互独立而有相互连通的水液环境,因此人参促进水液循环的作用对于生理化学反应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由此之故,人参显得“万能”,以至于看起来“包治百病”,成为西医粉攻击中医的口实。然而,如果认识到水液循环对于生命的基础性和普遍性,那么就不会对人参的这种“万能”感到奇怪,反而觉得自然而然了。
还须进一步指出,不仅是营养物质需要通过水液循环进行输布,药物成分也是如此。因此,人参通过促进水液输布,也就间接地促进药物成分的输布,使它们更容易地达到病所。比如,人参与黄连同用,可助黄连的有效成分更容易地在人体内输布,从而加强黄连的清热解毒作用;人参与半夏同用,亦复如是,能够加强半夏的化痰降逆之功。此外,人参佐补阳药能强化补阳,佐补阴药能强化补阴,如此等等,我想学中医的人都会举一返三,不须我在这里饶舌。
最后顺便说说中医的组方。中医尽管也有单味独行之药方,如张锡纯的白茅根汤和蒲公英汤,但大多数药方均为2味以上乃至多达10多味的中药组成,而且可以加减化裁,又无固定的加减化裁原则。此外,很多药方中都有人参,仿佛人参是万均油。这些都难免给人以中医药方太随便的印象,也成了中医反对者攻击中医的根据之一。我初学中医的时候,就对《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中的人参感到大惑不解,这两个方子均名“泻心汤”,皆为“泻心火”而设,何以都加人参呢?但通过刚才的解释,相信读者也幡然而悟了吧!原来,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中之所以用人参,是为了增强甘草、半夏等药的作用。可以说,医圣张仲景的药方是十分精当的。当然啦,对于当下某些垃圾中医所开处的动辄由数十味药组成的药方,当然有卖药敛财之嫌,这种伪中医,当然是需要揭露和反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