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曾经拥有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历史上的光辉时期,更有着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这样历史少有的雄才君王,但为何也只是像明清那样仅仅延续了两百八十九年的时间就走向了灭亡呢?
过往,人们对于此往往归咎于藩镇割据,可实际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藩镇割据在很多朝代都存在,可为何厄运会降临在大唐呢?当你翻看唐朝的历史仔细了解后,会发现其实远不是如此,而是诸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大唐的分崩离析。藩镇割据仅仅是外部的原因,而在当时的朝廷内部,却是错综复杂,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也最终使得这个强大的国家从内部开始腐朽溃烂,最终轰然倒下。下面就这些因素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宦官专权——祸乱内廷宦官
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内是皇家的奴才,因为身体的残疾,可以留在内宫伺候皇帝。可翻开史书会发现就是这宦官,往往是皇室内最难根除的毒瘤,也是左右皇权的重要因素。
其实早在汉代,著名的"十常侍"就对皇帝的废立起到了作用,杀害大将军何进,几乎也是最后断送了刘家江山。而对比之下唐代的宦官之害尤甚,时间也更长。唐代的宦官专权开始于唐玄宗,经肃宗,代宗,发展于德宗,最极致是在昭宗,整个贯穿了整个唐中后期,危害之大也远超过那个人们认为的藩镇割据。
唐朝初期,如高祖太宗时期,宦官人数并不太多,基本都是行使正常的功能,如负责侍奉皇帝和管理部分宫廷内部事务。统治层为了预防宦官做大,也提前做了制度上的设定,例如在太宗时内侍省就不得设置三品以上的官衔,也有明令禁止宦官进行政事的干预。所以在唐初的史书记载中几乎很难找到宦官的记录。
而这一切在玄宗时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家整体国力的提高,玄宗由原来的励精图治变成了安于享乐,在宦官方面,发展到开元及天宝年间,宦官人数一下激增至3000人以上,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便有千人之多,几乎成了另一个"文武百官"。
玄宗的近身内侍高力士因才能出众更是得到玄宗的大力提拔重用,后期甚至各地的表章都需要他先行审阅,大事上呈玄宗,而其他所谓"小事"则是由他直接决定处理。在此情况下,朝堂上文武百官争相巴结高力士,而也因此有的人甚至官至宰相,当时的太子甚至称高力士为"兄",奴才与主人兄弟相称,这在历史皇朝中空前绝后,其得势可见非同一般。内部政事直接被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参与甚至决定。
代宗时期专门设立了内枢密使一职,由宦官充任,实际上替代皇帝裁决一切政务。
掌握政权的同时,对于军权的掌握也在进行着。玄宗时派宦官行监军职,到所属藩国出使,宦官开始了干预军事指挥权。
肃宗时,宦官李辅国以拥立有功,而内掌玉空符命,外管禁军。代宗时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相继掌禁军。
德宗时设神策军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均是由宦官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禁军在唐代是最为精锐的军队,宦官掌握了禁军也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的命运,而对于皇帝更是玩弄于鼓掌之中。原来的奴才现在成了主人,变得肆意妄为。
查看一下唐朝中晚期的皇帝名单,会发现:顺宗、宪宗、敬宗均是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则是由宦官拥立的。史书中记载,文宗曾经问大臣自己比周赧王、汉献帝有何不同,后自叹"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此情此景何其无奈。
宦官的专权并非没有遇到抵抗,皇帝联合朝臣进行了多次激烈的反抗。顺帝即位后,任用新人,进行了"二王八司马"的革新运动,剪除宦官集团的羽翼,但很快遭到宦官集团的反扑。顺帝被逼禅位,二王被贬被杀,柳宗元等八司马也被发配边州。
后文帝时,更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宦官势力进行打压和分化,可在最后因料事不周,发生了"甘露之变"的惨剧,被杀朝臣超过七百人,朝堂几乎为之一空。之所以每次的反抗都被宦官集团得以顺利镇压,究其原因在于军权的掌控,禁军这支本应保卫皇权的部队此刻却成为了宦官集团的帮凶和护身符。
宦官专权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唐朝的灭亡的前夜。公元903年,唐宰相崔胤引宣武节度使朱温带兵入长安,屠尽宦官,不久后朱温自立为帝,建国号梁,大唐宣告灭亡。
这样的宦官专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人民也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宫中,宦官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引诱皇帝沉湎于声色犬马,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即使在旱涝灾害时期也对百姓死活毫不理睬。
宦官专权同时也使得吏治腐朽、贿赂公行。
官员为了升迁大量金钱贿赂宦官,之后再去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升官只是赚钱的一种手段。另外宦官为了可以肆意挥霍,巧取豪夺兼并大量肥沃土地,如当时京城长安附近几乎所有良田都被宦官霸占。他们还通过"宫市"这样的方式,借口为宫中采购货物,实则强拿百姓财物。唐代大文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强盛的大唐就这样被一群宦官给一步步带到了深渊,直至万劫不复。
牛李党争---遗祸朝堂
另一个内忧同时也折磨着国家,那就是历史上极为特别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牛李党争自唐宪宗开始,到宣宗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基础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也为同期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客观上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说来可笑,其实这个党争起源于牛僧孺和李德裕父亲的私人恩怨,后因各自形成朋党集团,最终形成了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牛李党争不同于现在社会的政治党派之争,在本质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权力争斗,也因此不以政策作判断,完全是相互掣肘和拆台。结果导致对外和内部藩镇问题上的意见也完全不同,使得朝廷的政策左右摇摆,助长了藩镇的发展及分裂倾向。
牛李两党同时都是代表了当时既得利益者即大地主的利益,对于社会现状后知后觉,且不关心百姓的生活现状,因此对于所有有关社会经济改革的措施都一味拒绝和嗤之以鼻。这导致政府的统治政策僵化,对经济民生少有作为,尤其是在灾荒年时赈济不力,结果官逼民反,直接导致了唐末高仙芝、黄巢等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牛李党争同时还与内廷的宦官党派之争相勾结,沆瀣一气,对宦官把持朝政听之任之。然而在经历了甘露之变后,宦官自成一系,不再去与朝臣相互攀附,使得朝臣无所依靠,被迫改为依附外臣和各地的节度使。最后也是由崔胤引狼入室的将朱温引进长安铲除宦官,却不曾想到同时也为大唐敲响了真正的丧钟。
正如太宗所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历了唐朝中后期黑暗的统治,民不聊生。
高仙芝、黄巢等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燃起,很快就占领了长安,并成立了政权。虽然最后起义在各路节度使的疯狂绞杀中失败,但是大大打击了统治阶层的统治基础,大唐已经摇摇欲坠了。最终大唐在朱温这位曾被僖宗赐名"朱全忠"的军阀手上走向终结。
"文人误国"几乎成了唐朝中后期的真实写照,这让人们觉得无比讽刺。隋唐开始执行的科举制是用来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最终却败在这些文人的手里。
这就是唐朝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民众的选择才是这个伟大王朝终结的根本原因。任何一个不以民为本的王朝都注定了最终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