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济科幻】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全文)

【经济科幻】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全文)

作者: 摸鱼哥 | 来源:发表于2018-11-21 17:49 被阅读122次

    文/老蛮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地球极其轻微的偏转了一下公转角度,并因此打开了一扇隐藏着的时空大门。第二天早晨,我们睁开眼睛,拿起手机打算刷新闻,结果发现还是老式的键盘机。我们打开电视,看到晨间新闻正在播放雷曼兄弟破产的新闻。我们推开窗户,看到楼下的平房区人来人往,热腾腾的包子铺和香喷喷的油条档随处可见。这一刻我们在惊讶终于确认,一切都回到了2008年9月。更难得的是,实现了集体穿越的国人全都带着此后10年的清晰记忆。我们看着还处于懵懂之中的欧美日各国人民,发出阵阵冷笑:等着吧你们,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彻底击败你们!

    image

    ——————————

    上篇——重回2008

    ——————————

    很快我们就平复心情,回到工作岗位上。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强大:2008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3万亿美元,显著超过了美国的6.3万亿美元。我们在这一年创造了2981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较2007年的2640亿美元增长了13%。并且伴随着欧美各国的基础制造业持续迁往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势必还将继续增长。这个时候国内的物价普遍比国外便宜,中国大妈还没有养成出国买买买的习惯,此后十年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服务贸易逆差因此还没出现,当年度的服务贸易逆差仅115亿美元。这一年我们吸纳了924亿美元的外商实际投资,并且国内的资金完全没有出逃的趋势,因此我们的对外投资仅仅只有559亿美元。因为上面这些原因,这一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56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的M2(货币总量)也不过是8.27万亿美元,相当于有19%被中国人挣走了。

    这个时候的中国处处欣欣向荣,焕发无限生机。唯一的杂音在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崩盘状态,并带来了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国内的地产市场一日三惊,也随之出现萎缩。这一年国内的商品住宅销售规模2.12万亿人民币,较2016年的2.56万亿,萎缩了17%。价格方面则出现微弱下降,这一年全国商品住宅均价3576元****/㎡,较2007年的3645元/㎡,下降了2%。这也是我国从1998年启动住宅市场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出现全国范围的住宅市场萎缩与价格下行。

    然而我们仔细一看,房地产行业在当时来说,也并不算是多么支柱,更没有绑架经济这一说。这一年银行的新增贷款4.23万亿,其中新增居民贷款(基本上都是购房贷款)仅6400亿,占比仅仅只有15%,哪里会像2017年那样,银行新增贷款的53%都是居民贷款。对于熟悉未来历史的我们来说,2008年的地产市场如果要萎缩,那就让它萎缩了吧,其实也并不会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多大的冲击。毕竟以全国3576元的均价的来说,也不比建筑成本价贵多少,你要说这种房价有多少泡沫,那还真是谈不上,就算房价再跌,也跌不到哪里去。集体穿越而来的全国人民此时都淡定得很,就等着房价继续降一降,就冲进去抄底。所谓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此时此刻,根本就不存在。欧美日各国都深陷到了次级购房贷款爆仓的风暴之中,金融系统在连锁反应之下被抽干了流动资金,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但是中国当时相对封闭的金融机构根本就与这场风暴无关,也完全没持有哪怕是一毛钱的次级债券。唯有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惊恐之下,纯粹是因为信心问题出现了下跌而已,在实体经济层面,根本一点问题都没有。

    image

    就在这样的淡定情绪之下,时间很快就过了两个月,到了2008年11月。在原本的历史线上,这个时候杭州万科由于降价售楼,爆发了一次轰动全国的老业主砸售楼部事件,并引发中央的直接关注。再到这个月底,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将会由于这一场事件下降近两个百分点,并且四万亿投资计划也将陆续出台,试图拉动经济,恢复地产市场的兴旺。然而这一次,杭州市民安安静静,看着眼前从一万降到9千的房价,再想想10年后均价都要突破5万,根本就不觉得眼前的这点价格波动算个什么事。中央层面因此也是非常淡定。只不过是些许房地产市场的波折而已,哪里能够因此就启动印钞机。毕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国之重器,绝不可轻动。中央因此死死的摁住了地方政府的借债救市冲动。要知道在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借债在财政法规上依然还属于违法行为,唯一有资格借债的政府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形式也只能是公开发行国债。对此后十年的历史都了如指掌的中央政府,在这一年的11月份发布命令,地方政府借债属于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地方主官就地免职,以此杜绝地方政府以借债形式大兴土木之风。

    与此同时,高瞻远瞩的中央政府开始敞开国门,放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限制。最关键的举措,是取消了外国汽车企业必须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的限制。更加吸引人的是:对于愿意将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搬迁到中国来生产的外国车企,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由中国政府提供担保的低息长期信用贷款。很快这条政策就被推广到几乎所有外资科技型企业。在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开始直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手,收购濒临破产的优质外国企业。这个时候的外国企业正面临着金融机构抽回资金的巨大压力,现金流普遍处于极度紧张之中,大量的优质企业正在破产边缘徘徊。看到中国政府的如此举措,焦头烂额的外国企业家们当场有了绝处逢生的快感。虽然欧美各国对中国普遍都有诸多的高新技术出口类的限制规则,但是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在企业家沉重无比的资金压力之下,这些规则或者被推翻,或者被无视。所有的企业家都将中国视为了救世主,启动了搬迁到中国的计划,或者直接将整个企业卖给了中国。

    在另一方面,没有基建压力的中国各级政府手里资金充沛,它们在11月份敏锐的发现当月的进出口数据同比出现了小幅下降,这算是民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先兆,于是当即启动了对民营企业的中国版扶持计划,具体措施有两条:地方政府为民营企业用于技术升级的贷款提供担保,并降低50%的贷款利率;对民营企业将利润再投资于技术升级的,可以相应免除企业所得税。如此高强度的工业企业扶持计划,刺激了企业技术升级浪潮,全社会的资金大规模流入生产线升级换代以及技术研发领域。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出现的大规模基建投资,被大规模的技术投资所取代。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重复投资与亏损,地方政府所担保的各种民营企业贷款同样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坏账,但是与原来的时间线上那些毫无效益的基建投资相比,这一次的技术投资直接引发了中国的全社会技术升级浪潮,并带来了全社会生产效率的质的飞跃,在投资效益上,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启动了全新的“985工程”评定标准,在这场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浪潮中,能与企业达成合作并真正完成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成果的大学,将会被视为最优秀的大学,享受财政上的优先补贴。这种全新的大学等级认定标准,促使全中国的学风为之一变,真正精通技术发展与落地的教授们纷纷走上大学的领导岗位,一系列真正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并自此开启了中国的产业科技化与精细化生产之路。

    到这个时候,经历过原本时间线上的十年地产狂欢的底层国民都开始懵逼。原本他们都在兴致勃勃的等着“四万亿大基建计划”的指令枪响,就开始疯狂买房。结果在这条全新的时间线上,中国政府开启的是全新的企业投资计划,引发技术投资浪潮。资金疯狂的涌入到技术领域,对房地产根本就不屑一顾。底层国民原本想好的各种新区置业计划,比如抢占郑东新区余杭新区的中心楼王什么的,因为大基建计划不复出现,因此各种新区根本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真真正正的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对老旧厂房的升级改造投资。尊重实业的风气确立了起来,企业家们获得了真正的尊重。老百姓在惊讶之余,抛下了炒楼的念头,转身投入到了这场对中国来说完全是全新的技术革命之中。

    而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为民企提供技术升级贷款担保的唯一条件,就是在贷款存续期间必须获得一位企业董事会席位。这名董事不享有提案权,也不得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他的核心职责就是确保资金确实用于技术升级,并且对于违反该资金用途的生产经营计划,拥有一票否决权。如此制度安排,使得中国各级政府与民营企业建立起了极深的联系。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自此终于有了真正的友谊。那些派驻董事到2013年之后陆续回归政府体系,成为我大中国第一批真正懂得企业经营与权力制衡的实务型政治精英。他们将会给这个国家带来真正的政治变革。

    然而,就在这条全新的时间线到达2013年5月的时候,地球的公转轨道再次发生了一次不可被察觉的偏转,时空之门再次打开,一切时间线重置。到第二天早晨,国人从睡梦中醒来,惊讶的发现,此前的五年变动轨迹都已经被抹去,历史已经回归正轨,四万亿大基建投资计划如期而至,并将在一个月后爆发出它的第一波核打击:钱荒,即将发作。而这一次,拥有集体穿越经验的中国人,将会如何正确应对?

    ——————————

    中篇——重回2013

    ——————————

    这一次,国人在2013年5月的早晨醒来,他们已经有了一次集体穿越的经验,08年的金融海啸在全民技术投资浪潮之下被轻松化解,对一个月后将要爆发的钱荒危机,国人同样充满信心。

    深刻了解前因后果的国人当然深知钱荒的本质:乃是整个金融系统陷入了流动资金断裂的窘迫境地。话说2008年底启动的四万亿基建大投资计划,效果立竿见影。所谓四万亿基建投资计划,事实上最终实现的投资,根本就不止四万亿。2008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8万亿,到2013年就达到了44.63万亿,短短四年时间就翻了1.6倍。举例来说,南水北调工程从1979年开始调研论证,一直到2008年,历经20年时间,也只不过在几个局部地区修了几条应急水渠,对现有的几个大坝进行了加高加固。然而从2009年初开始,南水北调工程遽然加速,大规模的移民拆迁工作启动,东部和中部七省市全部开工,到2013年底,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就已基本完工。体现在数据上,我国水利环境等公共设施总投资,从2009年到2013年的累计投资额达到13.65万亿,而交通物流仓储投资的同期累计投资更是达到了15.16万亿。两者合计28.81万亿

    image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工程)

    基建投资不同于技术投资,基建投资大都是有投入没回报,或者回报极低,也就是在现金流上,只有支出而没有收入。以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当然承受不起合计近29万亿的基建投资支出压力,于是只能向银行借债。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对此心知肚明:2008年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基本上等于零,即便有一点点突破各种财政规章借到的零碎的钱,整体规模也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四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启动之时,中央政府打开了魔盒,释放了一只噬金怪兽:到2013年的时候,根据国家审计署的不完全审查结果,截至2013年6月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直接债务10.89万亿,间接债务(地方政府负有担保或救助义务的债务)7.01万亿,合计17.9万亿。考虑到这仅仅是审计署的不完全统计,真实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可能超过20万亿。即便就按审计署的数据来看,也意味着从2008年底到2013年中,短短四年半时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就增加了至少18万亿。这就是四万亿计划诱发的真正的基建投资浪潮!

    18万亿的新增债务是个什么概念?从2008年底到2013年中,银行系统的新增贷款规模为40.88万亿(2013年6月72.88万亿存量贷款-2008年12月32.0万亿存量贷款)。18万亿÷40.88万亿=44%。这意味着在这三年半时间内,银行系统的贷款资金,有超过四成,最终流向了毫无现金流回报可言的基建投资。再考虑这三年半新增的居民贷款14.17万亿(2013年6月居民贷款余额19.86万亿-2008年底居民贷款余额5.71万亿),最终留给实体企业的新增贷款撑死了只有:40.88万亿-18万亿政府新增债务-14.17万亿居民新增贷款=8.71万亿,占比也只不过是21.3%

    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当然明白,对银行来说,就当时那样的贷款结构,还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要知道政府基建工程当然是一百年内都没有现金流回报可言的,要还债只能是借新还旧。而居民贷款主要是用于买房,贷款期都是20年起步,按揭利率也都是基准利率,高不到哪里去。唯有剩下的对企业的21.3%的贷款,才能指望快速的回笼点资金,还算是有点钱挣,然而这其中还有相当比例的部分是借给中石油中国电信这种大型央企的长期发展贷款,回款期同样漫长无比。按这么一分析,就2013年中的中国金融系统来说,约9成的资金都被各种长期贷款项目套得死死的,再要是有点什么风吹草动,银行的现金流就要断了。

    就在国人这一次集体穿越到2013年5月的时候,整个银行系统已经陷入了焦头烂额之中。太多的资金沉淀在长期贷款项目上,回款遥遥无期,导致银行的流动资金几乎枯竭。为了弥补流动资金不足,于是银行之间在资金拆借市场不断提高利率,以找到更多的短期资金来弥补资金缺口。以短期拆借资金来弥补过量长期贷款带来的流动资金缺口,这就是所谓的“期限错配”,这必然会引发非常严重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恰恰在这个时候,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机构看到利率的上行趋势,于是趁火打劫,在6月初纷纷组建货币基金,余额宝一出世就面临热捧,随随便便就募集到上千亿资金,让老百姓可以分享资金拆借市场狂飙猛进的利率盛宴。这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果然,到了2013年6月中旬,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毫不意外看着短期资金拆借利率一天一个价,一开始升到6%,到20号的时候直接升穿10%。想想连银行都要借短期高利贷度日了,这还得了。金融是经济之魂,银行更是三魂之首,连银行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我大中国的经济眼看都无法维持了。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在这个时候,央行在紧急之中启动了字母印钱大法,也就是MLF和SLF之类,各商业银行以手中的各种长期贷款为质押品,向央行借钱,以补充流动性。央行其实也没钱,于是就开印。这事实上就是以各种基建类的长期贷款为锚印钱,简称“以债为锚”。我大中国的货币信用就此与基建贷款绑定在了一起,荣辱与共。基建贷款当然没有质量可言,因此我大中国的汇率就此陷入了纠结状态,为了坚守汇率,我大央行此后将要忙得焦头烂额,每天都要与根本不存在的空头打一场想象中的空头剿灭战。

    然而这一次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决定吸取此后的教训。要知道其实在2013年的“钱荒”而言,并不是全社会缺钱,而只不过银行系统的现金流出了问题,流动性匮乏。我再强调三次:并不是全社会缺钱,只不过是银行缺钱并不是全社会缺钱,只不过是银行缺钱并不是全社会缺钱,只不过是银行缺钱!银行缺钱的原因,在于银行的资金沉淀在了缺乏现金流回报的长期基建贷款项目上,无法回笼资金。要真正解决问题,只需要把银行系统的钱从这些基建贷款项目解放出来,就行了。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深刻理解金融的道理:银行贷款投入到基建项目上,这些钱并没有消失,它流向了施工企业,流向了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生产企业,流向了千家万户。全社会现在的资金充沛得很,只要给它们足够的诱惑,它们完全可以代替银行,成为这些基建项目的资金提供者。

    于是经历过一次穿越并深刻洞察了前后十年经济变迁的中国政府作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他们决定启动一次真正的国企混改:所有的国有基建项目公司都将拿出50%以上的股份,面向全社会转让,公司将会实行董事会决策制,根据股权大小分配董事会席位,国有股权仅保留在国有资产利益受损时的一票否决权。在这些混改企业的内部管控制度上,总经理由国家选派,但必须由董事会最终审定人选。总经理向董事会汇报工作,重大经营决策也必须报董事会审定。企业的日常经营如果出现亏损,也全部由国有股份承担。最关键的是:国有股权对其它资本进行收益兜底,保证其它资本的年收益率高于6%。以收益兜底的义务,来换取董事会层面的一票否决权,这种利益交换的诚意让全社会都非常满意,于是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纷纷为国分忧,慷慨解囊,争相入资这些国有基建类企业。基建企业手里有了钱,当即偿付了银行贷款,整个金融系统甩掉了包袱,变得生机无限。中国经济当即恢复了活力。

    这场混改由此引发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第一,老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身边的道路桥梁的股权,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他们开始关注这些基建项目的运营,开始指责政府系统一年修八次路式的铺张浪费,并尝试在董事会层面提出优化这些项目的设计和日常管理方式的提案,令各种基础设施的运行各种高效,更加便民。这场变革改变了中国的基建模式,并必将在未来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一个辉煌的未来,已经可以预见。第二,对地方政府来说,在原本的时间流上,它们将会由于低劣的基建项目管理效率,承担越来越重的财政支出压力,不得不最终陷入借新还旧的债务陷阱,但现在基建项目的“董事会负责制”,极大的改善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经营支出普遍下降了五成以上。仅仅这部分降低的经营支出,已经足以覆盖向社会股东支付的6%的收益。穿越而来的地方主官当然清楚自己此后原本要面临的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对现在的情况也非常满意。更重要的是,基建项目管理上的高效很快传导了其它行政管理事务上,全中国的行政作风为之一变。一个真正的高效负责务实的政府,就此现出雏形。

    然而地球再次给中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到2015年5月,地球的公转轨道第三次发生偏移,时空之门第三次打开,一切时间线还原。国人在梦中醒来,发现此前的两次穿越波动都已经被抹平,时空还原到了最初的时间线上:一场轰动全球的股灾,即将爆发。

    ——————————

    终篇——重回2015

    ——————————

    2015年6月爆发的股灾是深刻烙印在国人记忆中的痛,第三次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一时间毛骨悚然,对一个月后千股跌停的盛况充满恐惧。不过这一次,有了丰富穿越经验的中国政府踌躇满志,对正确应对股灾充满了信心。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从2013年中开始,央行向各大商业银行提供借款,“以债为锚”印钱,几乎是毫无节制可言。在数据上,2013年,6月底,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金额10219亿,到2015年5月底已经飙升到30851亿,增加了足足20632亿。悲剧在于,商业银行拿着这两万亿的钱,同样是无处可去。基建浪潮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流行的说法就是:全世界超过3分之2的大型施工机械都集中在了中国,再也无法消化如此巨额的增量资金了。投资实业这根本就不需要考虑,08年之后实业的地位就日益下降,到2015年已经是人人唾弃,完全不构成一个选项。房地产的话,从2010年之后国家逐步加强房地产调控,到2014年调控达到顶峰,限贷之后地产热潮终于开始下降,城镇居民的居住需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所谓的住房刚需缺口已经填补完毕。在数据上,2013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3.06亿平米,2014年下降到12.06亿平米,2015年也只不过12.85亿平米,整个市场已经丧失了增长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地产市场的热度将会从此淡去。整个金融系统无法可想,终于找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炒股

    2013年6月底,沪深两市的股票融资余额仅2185亿,到2015年5月底,剧烈上升到了20720亿!短短两年时间,券商就向股民借出了足足18535亿的钱。券商其实都是穷逼,其实也没钱,这笔巨款当然也是商业银行借给券商,供券商提供给股民的。18545亿÷20632亿=89.8%。这意味着央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借款,有九成都被转移到了股市。有了银行作为榜样,社会资金当然也是蜂拥而至,向股民提供各种地下的炒股配资贷款。这种地下配资规模根本无从评估,粗略估计,也超过了1万亿。

    image

    (沪指周线图)

    在如此巨额资金的持续推动之下,中国股市从2014年中开始剧烈膨胀起来,沪指2014年6月底还在2000点左右徘徊,到2015年5月底已经超过5000点。任何一只股票,稍微有点消息就能涨停。如果利好消息,那当然应该涨停;如果是利差消息,那就是利差落地,所以也是利好,也应该涨停。

    纯粹依靠巨额资金入场堆起来的股价上涨,与宏观经济本身毫无关系,与企业的经营情况本身更是毫无关联,这当然属于资产价格泡沫,一旦资金大潮退去,就会原形毕露,引发惨烈的踩踏事故。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到了6月份,金融监管部门终于对于股市泡沫忍无可忍,于是双管齐下:央行开始收缩对商业银行的借款,当月就收回了7587亿,这就相当于是釜底抽薪;同时银监和证监部门开始清查场外的地下配资。这一番调控,瞬间就引爆了股市泡沫,一场股灾就此来临。

    从2015年6月13日开始,股市就开启了千股跌停模式,沪指到6月底跌到4200点,7月底跌到3600点,8月底跌到3200点。借了巨额贷款的股民陷入了莫名的恐慌,每天连电脑都不敢开,幻想拔下插头就能避免跌停的噩梦。股市弥漫着一片绝望的情绪,股民集体选择抛出股票,止损离场,绝对没有任何一个人,尝试追加投入。

    在这条原本的时间线上,从7月5日中国政府就启动了救市,要求21家证券公司联合出资1200亿入市,以填补股市的资金缺口。这条利好消息瞬间刺激了市场,第二天开盘,沪指暴涨7%,散户掏出了所有家底补仓,以求能够弥补损失。但是证券公司并不是公益机构,它们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掏出真金白银救市。等到中午,所有股民翘首以盼的救市资金依然****没有任何动静,所有人的希望在瞬间破灭,于是相互调侃:“救市资金在哪?你刚刚被忽悠进场的资金,就是救市资金啊!”千股跌停模式因此再次开启,并且此后所有的救市手段都被视为忽悠,都丧失了公信力。7月8号证金公司宣布获得了央行的无限度流动性支持,并出资2000亿入资股票型基金,这已经无法获得股民的信心。再之后的救市行动就处于迷雾之中,大家伙再也看不到任何具体的救市资金数据,只能从各种指数或者单支个股的突然异动来猜测,国家队又干了什么。最典型的案例是“梅雁吉祥”,这支连主营业务范围都不明确的个股一度成为了救市资金重点支持对象,国家队突然在季报中出现,变成了第一大股东,让全中国的股民都惊掉了下巴,无从理解国家队的救市逻辑。

    这种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的救市措施当然无法恢复市场信心,甚至,从国家队的操盘手法来看,股民们总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国家队并不是来救市的,而是来浑水摸鱼,下手收割韭菜的。到2016年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就屡次爆发大案,无数股神和证券大佬纷纷入狱,罪名统统都与在救市过程中收割股民有关。这简直相当于股民的怀疑被间接证实了,于是中国股市自此步入漫漫熊途。两市的融资余额,到2015年底就下降到11713亿,2016年底下降到9358亿,再到2018年11月20日,已经下降到了7734亿,沪指则已经跌到了2600点,相当于又爆发了一次股灾。

    但是这一次,有了两次穿越经验的中国政府深刻吸取了“神秘救市”的教训。要恢复股民信心,最重要的,就是公开透明。于是在6月底,股市泡沫开始呈现破灭征象的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救市措施:组建全市场型救市基金。这支基金由各大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证金以及财政部共同出资组建,救市方式为每天在集合竞价时,出资50亿,以当日开盘价一次性对全市场每一支股票下买单,买单额根据当天该股票市值占全市场总市值的比例确定。如此连续购入100天。如果当时无法成交,该买单在整个交易日内也不能撤销。在这100天内,该救市基金不会有任何卖出动作。一百天后由国务院决定是否需要继续买入。如果市场已经站稳,该基金停止买入,并决定退出市场的话,则需要提前10个交易日向全市场公告,并按照买入模式反向操作,在全市场同时下50亿卖单。

    这种完全透明的救市方式让集体穿越回来的中国股民震惊不已。虽然每天50亿的买入额并不算高,对当时两市合计3200余支个股来说,平均每支的当天买入额仅150万,这并不足以拯救每个股民和每支股票,有一大批资金链断裂的高杠杆投机客依然被迫割肉离场。但是,对于更多的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参与股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心里有了希望,有了期盼,因此也对未来有了信心。持续100个交易日的国家队稳定买入,让他们能够清晰的判断自己能够坚守到什么时候,是否可以掏出口袋里剩下的铜板来补仓。没有了司空见惯的台底交易和利益交换,现在这种救市措施清晰明确,每天国家队下在各支股票下的买单清晰可见,让所有人一眼看到,就在内心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国家稳定市场的坚定信念。金融市场的信心就这么一步步的重建了起来。

    更关键的是,这种完全公开透明的操作,自此就成为了中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标准模式。无论是针对股市,还是针对汇市或者债市,中国政府不再坚持此前的神秘主义模式,而是组建各种公开透明的基金,让市场见证自己的每一步行动,以此展现政府意志,争取广大国民的支持。这种模式消除了金融市场的猜疑,极大的稳定了汇率波动。并且,这种透明模式逐步推向了其它行政机关,透明决策的风气逐步建立起来。当这条全新的时间线走到2018年,面临全球信用紧缩,中美贸易逐步走向对抗模式的时候,这种透明决策模式帮助中国人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全民众志成城,人心凝聚;而美国的两党之间则处于激烈的理念对抗状态,不足以形成合力。中国的万众一心,对抗美国的人心离散,这就构成了巨大的战略优势,中国人因此普遍对赢得中美之间的这场争端,充满了信心。

    2018年11月20日晚,中国人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进入梦乡。他们没有意识到,地球的公转轨道即将再次发生一次无法察觉的偏转,整个世界的时间线将会再次重置。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人已经经历了三次集体穿越,并且成功的应对了每一次危机。即便再次穿越,即便再来一次,大家也都相信,总归会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危机。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一条道路,始终都是存在的。正如歌词里说的:谁没有一些,得不到的梦,一笑看风云****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济科幻】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全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oc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