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师兄都应该听过“善护口业,成佛一半”这句话。
可能许多人对此都觉得太夸张了——毕竟成佛在大家看来都是极为“高大上”的事情,无数高僧大德一生苦修都不能完成其万一,怎么守住一个小小的“口业”就能完成一半呢,骗人的吧?
当然,这个譬喻确实有一点过,但也并非是毫无道理的,在我们修行的诸多障碍之中,“口业”确实占了极大的比例。
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在家修行的人来说,身在红尘,和许多人交流是在所难免的,而话一旦说多了,就很容易造下口业。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大部分的疾病都是从我们嘴里吃进来的——吃多了撑得难受,吃少了又饿得难受,大鱼大肉吃多了容易“三高”,太素了又可能营养不良,吃生冷了拉肚子,吃油吃辣上火,一不小心吃了不干净甚至带某种病菌的东西那就更麻烦了。
而反过来很多灾祸也都是从我们嘴里出去的,无心的一句话很可能都会给别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有心的那就更不用说了——恶语很多时候比刀子的破坏力更大,毕竟刀子伤的是身体,伤口还看得到,还有药能治疗;而恶语直接伤的就是别人的内心,虽然外面看不见,但痛却更深,也更难恢复。
这里面尤其是谎言,抱怨和两舌这三样,更是口业中的“战斗机”,会给您带来多少伤害,您恐怕根本意识不到。
其中谎言是种子,抱怨是养料,是非是土壤——很可能会把您的口业培养成滔天大祸都未可知。
谎言——口业的种子
说谎在很多师兄看来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只要大的方面诚实就可以了,小事上没必要那么较真。
更何况每天咱们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比如作为一个医生,重病的患者您不能如实相告;再比如妻子或者女朋友问她胖不胖的时候,不管事实如何,您也应该坦然的说上一声“很瘦”。
没错,这些谎言确实都是出于善意,可是尺度和量的把握也很重要,因为一旦说习惯了就麻烦了,下意识的就会去选择说谎。
谎言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有效果的,因为它本身是和我们每个人的诚信挂钩的,您所说的谎言越多,诚信就越低,而诚信越低,自然做事情就越不顺利。
这个道理许多人并不懂,他们在一开始为了一点小利益就会毫不犹豫的说谎——比如说闯了祸推脱,犯了错逃避,向客户推销,和朋友借钱,找同事帮忙等等。
很可能大家最初不了解情况的时候都会选择相信,说谎的人也确实能够占到一些小便宜,尝到一些小甜头,从而在说谎的路上越走越远。
只不过他们并不懂,这个“小甜头”的代价却是在透支他们的诚信,而这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一旦没了人就完了,此外一个谎言,很可能日后就需要十个谎言来圆才行。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各位师兄应该都听过,堂堂大周朝的天子,一言一语该是何等的千钧之力,绝对是天子无戏言,说出来哪怕吃再大的亏也只能自己认了,而不是食言而肥。
但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仅仅只是为了博美人一笑而乱点烽火台,让天下诸侯蜂拥而来护驾,最后才知道被骗了,个个都是大怒而去。
等后面真的等到遇到危险了,外敌来侵,周幽王急忙让人再点烽火台,让诸侯们速速来救援,但他不明白自己的信用上次已经被耗尽了,所以一个救兵都没来,他也落了个一命呜呼的下场。
天子都是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一旦说谎说多了,恐怕就连自己家人也都不再相信了,更不要说外人。
抱怨——口业的养料
如果说谎言是口业的种子,一切口业都源自于说谎的话,那么抱怨就是这个种子的养料,让口业可以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
同样,有很多师兄也不把“抱怨”放在眼里,觉得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毕竟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情,自然就有一种怨气积聚在心中,如果不说出去那就太难受了,而且积攒多了对身体损害也是很大的。
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忍辱”法门确实也不是那么好修的,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和委屈,有时候也确实需要和亲友倾诉一下,说完了也就过去了。
但是这个也一样不能过了尺度,抱怨毕竟是一种负能量,偶尔释放一点没关系,但是没完没了的话就让人受不了了,周围的人都会退避三舍。
我以前有一次下班做公司班车,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女同事因为自己房子装修的时候遇到一点问题,好像是墙刷的颜色不合她心意,就在短短的半小时里面,竟然前后和她的母亲,三个朋友一共四个人在轮番抱怨。
其实事情就那么一点,但她却翻来覆去足足说了四次,而且基本上没有间歇,一直都是听她在喋喋不休的抱怨甚至是诅咒,一直到下车都没结束。
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如此矫情的话,一讲小事都能和这么多人抱怨半天,那两件,三件呢,五十件,一百件呢?岂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抱怨么?
久而久之,别人肯定也都不想听您说了,而且自己啥事情都不用干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抱怨了。
两舌——口业的土壤
最后一个两舌,等于是口业的土壤——很多灾祸都是从此孕育而生。
两舌也就是说人是非,其实六祖惠能大师早有教导——若真修行人,不见人见过,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总去盯着别人的过错,先不管别人是否有错,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生活就像是照镜子一样,一切的外界活动,不管是人还是事,无非都是我们自己意识的反映罢了。
这就像是您心有阳光,哪怕外面阴雨连绵也会觉得很舒服;相反您若是心有阴霾,哪怕外面阳光明媚也觉得意兴阑珊。
但是很多人却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是在一味挑外界的问题,却很少去向内观想,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本心出了问题。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有个秀才有两个儿子,他非常喜欢大儿子,却很讨厌小儿子,有一次两个孩子读书读的睡着了,他看到以后狠狠地在二儿子头上拍了一巴掌说道:“你个懒东西,一读书就打瞌睡,将来肯定没出息。”
然后他又笑眯眯的摸了摸大儿子的头夸奖道:“不愧是我的好儿子,哪怕睡着了也不忘记抱着书在读,将来必成大器。”
这两个孩子其实是一样的情况,只不过这个秀才心中已经先有了分别心了,所以老大错了也是对的,而老二就算对了也是错的。
因此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的人,往往问题都是在自己心中,当您忍不住想要说别人几句是非的时候,不妨先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对方的问题吗?还是自己的成见。
以上就是口业成长的三个过程——以谎言为种子,又以抱怨来浇灌,再在是非的土壤中越来越成熟,并最后给自己造成许许多多的恶业,等发现再弥补恐怕也是为时已晚了,尽量还是早点发现早点处理的好。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3、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