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古代文化历史专题推首计划之历史镜像
深度|为什么说张良的一生是真实而理想的人生?

深度|为什么说张良的一生是真实而理想的人生?

作者: 竹心一脉香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19:10 被阅读1891次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师承黄石公,熟知《太公兵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刘邦定天下,功成之后激流勇退,醉心黄老之道,远离政治斗争漩涡,以其足智多谋、文韬武略被后世尊称为“谋圣”。

    世人心中的张良是白衣翩然的文士,智谋的化身,虽然他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但神机妙算,数次救高祖于危困;下邑奇谋,虚抚韩彭,每一步棋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虽谋定天下,极善攻心,但非陈平诡谋奸诈之流,堪称青云之士。

    《秦时明月》中张良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可见子房的长相阴柔俊美,面容如女子般姣好,连后世同为智谋大家的诸葛亮见到他的塑像时都不由得感叹:“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帝王之师,这是对张良的最高评价,也是张良定格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张良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追随刘邦,成为一个沉稳冷静、算无遗策的谋士吗?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其父亲祖辈五次相韩,但到了张良的时候,韩国逐渐衰落而被秦灭亡,张良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相韩的愿望渺茫无期。

    正值青年的他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将亡国亡家之恨还有理想破灭的愤恨都集中于一点——反秦。反秦的方式有很多,暴秦残虐,举国哀怨不断,六国余势仍在,张良可以凭借韩国贵族的身份精心筹划,暗中联合各方势力,静静等待时机。

    但年轻的张良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一条最激进的道路——刺杀秦始皇。

    古博浪沙

    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终于被他逮到了机会,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于是他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

    两个人埋伏在那里,抱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和信念,准备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可惜的是二人没有成功,秦始皇被刺经验着实丰富,他没有设定天子专乘的六驾马车,也没坐在四架马车中最豪华的那辆,所以当大力士将铁锤砸向那辆马车时,他惊险地躲过了一劫。

    张良趁乱钻入苇丛中逃离现场,事后才知道自己失败了。秦始皇下令全国缉捕刺客,张良开始了隐姓埋名的逃亡生涯。

    但古博浪沙的遗址至今仍在,黄河怒吼,风沙漫天,似乎在追忆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也追忆着当年那个奋勇激进、豪情满怀的青年。

    《秦时明月》中张良形象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张良年少时有游侠的气魄,仰慕荆轲、要离等信奉“士为知己者死”、能以一人之力影响历史走向的刺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刺客的神秘和侠义味道想必深深地吸引着这个出身高贵、满腹才华和抱负的年轻人。就像现在的我们,哪个人心中没有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武侠梦或是修仙渡劫、斩妖除魔的玄幻梦?

    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这位落魄的青年没有走向报仇的极端,他在沂水圯桥头通过了黄石公的考验,有幸拜读传说中的《素书》,潜心学习兵法韬略。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并在下邳无意间结识刘邦,决心追随。虽然中间经历一段复韩的曲折,直到项羽在彭城杀了韩王成,张良一心相韩的梦想才算彻底破灭,但最终张良还是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从此以谋臣身份随侍左右。

    楚汉战争中,他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劝都关中,每一步谋划都关乎整体大局,为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论功行赏时,他排在众多功将之后,仅要求以与刘邦初遇的留县受封。虽然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他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但张良却在关键时刻出计稳住了太子之位,令吕后都对他尊敬有加。最终张良隐居山林,寄意黄老之道,是汉初功臣中少数得到善终的一个。

    张良半身像

    纵观张良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人生的蜕变历程,从一介落魄贵族出身的热血莽撞青年到沉稳冷静、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再到及时抽身而去、远离权力争夺、常伴赤松游的高人隐士。

    张良的一生是如此的真实,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长,他的挣扎,他面对命运时所交出的答卷。不一定每份都是精心算计、完美无缺的,但每份都是鲜活生动、淋漓尽致的。

    散尽家财,博浪沙刺杀失败,他不悔,少年人热血意气当如是;千辛万苦复韩,终被项羽覆灭,他不悔,半生心愿了尽方能全力辅佐明主;功成身退,眼见君王薄情、兔死狗烹,他不悔,为汉室稳下了最后一步棋。

    张良的一生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子所理想的人生,我们感慨着他的谋略,他的机遇,他在乱世中实现的不平凡的作为。他深刻地诠释了不同人生阶段该有的信仰和追求,活得潇洒真实,活得波澜壮阔,活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愿从赤松子游图轴

    相传隐居后,他在黄袍山里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至今石碑仍存,而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眼前似乎浮现起一群孩子围在一个仙姿道骨、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身边的画面,老爷爷教孩子们读书,稚嫩的童音响彻在山林间,伴着树林阴翳,泉水叮咚和鸟语花香。这个老师很博学,不但懂书本上的知识,还知道许多王侯将相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会问楚霸王、会问汉高祖,或许还会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留侯张良的事。

    如果张良真的成仙,也必定会是这样的仙境。

    因为我们知道,那个少年意气、执剑张狂的张良永远都不曾消失,无论是在博浪沙,在邳下,还是在汉中,在长安。他早已融化到文人的骨子里,谋士的情怀里,直至今日,还活在每一个热血奋斗的青年身体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为什么说张良的一生是真实而理想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cr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