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那句“大道理懂得多,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是否也可以换成“书读得多,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那大多数情况下,是怎么读书的呢?
第一种情况属于心血来潮型。从某个地方看到了一个观点,或者某个大咖的分享,瞬间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一股脑地把这里提到的书买回来,然后呢?
然后就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开始吃灰。
第二种情况属于大致翻看型。买回来的书会大致地瞄一眼,翻一翻,然后发现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啊,我懂了,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写成书嘛,书本又被扔到一边,继续吃灰。
第三种情况属于全本通读型。读也读了,还是从头到尾地读,这算是读得比较好的了吧,已经读了全本了,起码没有浪费买书的钱。
这已经算是比较达标的读书模式了吧,我相信多数人还是可以做到这一步的,可是这样就够了吗,只怕是远远还不够,甚至可以说这样也是浪费买书的钱,白读了。
有没有感觉这样读书像走马观花,更像看电影和电视剧,纯粹是欣赏剧情。观看影视节目的时候,大家都处于情绪化状态,不断地跟着编剧的笔上蹿下跳,无比激动和兴奋。
小说也同样设置有影视的情节波动,不断地带动你的情绪,各种反转和爽点等着你。
这也导致很多时候理论型的书根本没人读,太枯燥了,没有爽点,情绪毫无波动,完全读不下去。
说了这么多,你也许会问,那要怎么读,楼主你又是怎么读书的呢。
读书书是信息的载体,它和我们日常手机上看到的网络文章,平日里说的话,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差的只是篇幅和形式。
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作用呢?我想一方面是精神满足感,可以与作者的情绪共鸣,甚至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另一方面是指导我们的行动,让我们活得更好。
市场上的书千千万万,虽然不能完全说没有烂货,但是能出版的,都是经过编辑和出版社审核的。基于时间原因,肯定要有所取舍,对于怎么选书,我也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分享。
拿到一本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读,通过书名看,这会对自己有什么用呢。再就是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想表达什么,之后通过目录看一看这本书的结构设置。
有些书是方法类,传递的是做事情的方法;有些书是故事类,叙述的是像日常生活一样的或长或短的故事篇章。
故事类的书,比如小说,经常会反映一些现象,陈述一些道理。这一类的书,我们可以站得更高一些,琢磨作者的情节设计,学习书中某些片段的精美表达。
读完就完了吗?当然不是。
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的行动,如果没有行动,那就回到了刚开始说的第三个阶段,白读。
书中获取的信息,不论是方法还是其它的,经过大脑处理后,都需要输出。输出也可以说是行动。
美丽的词句需要记忆,建议是讲述或者写成文章。
传递的方法则立刻实践,看看这个方法的效果。比如教你深度工作要远离手机,立刻执行。再比如告诉你如何育儿,有孩子的话就立马迁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读书和实践是不能分开的。很多时候上学是为了考高分,才能更好地上下一级学校,大家用的教材是一样的,哪怕是这种情况下,教科书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着学生的行动。
读书不能像看电影一样简单地过剧情,点点滴滴都去实践才是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