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作者: 一凡_2019 | 来源:发表于2021-01-06 22:56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书名单上播放的书是:

    《Google  工作法》

    终于把《Google工作法》读完了,感觉整体质量没有自己预期高,比较多大白话,适合快速翻阅着看。但书中还是有些可借鉴的想法和方法(作者的经历也挺励志,辍学自己挣钱读高中),所以记录下来。

    1、效率化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提前一小时完成工作,而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去做更重要的工作,给更多的人提供帮助,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是我没有意识到的地方,虽然自认为执行力还算强,但不要只完成了自己部分的工作就完事了,多想

    想如何提高团队效率,如何去减少需要消耗太多沟通成本的工作。

    2、作者一直强调要当场把工作完成,因为当下的事完成了之后,就不会想着这件事还没做完,否则会无法集中精力到下一件事中。

    有同感,如果to do list里同时有多项事情没完成,容易让人无法集中精神、变得焦躁。但这点还需要配合工作的优先级来使用。

    3、当场做出决定:

    不要开无意义、没有得出结论的会议,会议结束时可以考虑这么说:“现在先将我们已经掌握的这部分情况确认下来,剩余部分下周再确认”;“没确认的问题,有个同事对这部分比较了解,等我回去向他请教一下然后将解决办法发给大家。”这样可以让与会者心中有数,并先进行已确定部分的工作,记得要规定工作期限。

    会议前的准备列表可包括:为什么将大家召集到一起、要做出什么决定、取得什么成果、通过会议到得到什么收获。

    “不做”也是一种决定,不要拿”不知道到底该做还是不做“作为自己逃避做决定的借口。(列举风险的目的是取得成功而不是给放弃做借口)

    这点跟第二点一脉相承,重点讲做决定时拒绝拖延。工作中最怕遇到开了个不知道得出了什么结论的会,主持人最好简单做个总结,哪些是这次确定下来的、有进一步进展的,哪些还要待讨论或待解决并一一分工。

    4、工作中难免碰到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是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对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到这些必要的资源。”

    个人理解是不能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就不提供解决方法了,可以往下一步思考需要如何解决,这样能够给对方提供便利,如果对方比自己有更多权限,说不定轻而易举就解决了。

    5、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知道的内容”和“不知道的内容”区分开,并对“不知道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提问,找到问题的本质。

    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很多,需要另外看些相关书籍。

    6、对于从事创意工作的建议:

    逻辑思考的作用只是“履行说明责任”,并不能产生灵感;

    平时可以多准备一些能够激发灵感的材料,比如热点关键词、竞品、感兴趣的广告设计等等,再按照不同的意义对信息进行分类,灵感是将看起来无关联的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之前没有发现的价值。

    平时需要多留意有创意的、新鲜的事物,保持对热点的嗅觉。

    7、设立更高的目标——提高到10倍

    一开始就设立10倍成果的目标可避免工作停滞不前、一成不变,逼自己做出些革命性的创意、不断改善工作方法。

    大部分人的目标就是完成任务即可,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在给自己找罪受,但即使完成不到10倍,逼自己做出的改变怎么样都能比原来完成的成效更好,最重要的还是思维上的改变,要站在owner和更高的角度上思考,而不是满足于求稳的工作成果。

    8、在思考工作优先顺序时,应该将时间优先用在“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影响力比较大”的工作上。

    这需要我们判断什么才是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工作,比如共事的人能否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收获、自己的权限有什么、工作成果会应用在哪里等等。

    9、尝试从多方获得反馈

    如果要负责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项目,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得出一个大概的方法,然后找对项目比较熟悉的人询问“我第一次做这项工作,像这样做可以吗?”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如果我这样提出问题的话,他回答起来一定会更加顺利。

    提问四要素:具体来说、要在什么地方、改变什么、怎样做才能让工作比较顺利

    请教别人可参考:“您以前做这项工作的时候都是怎么做的”、“从您的角度看,我现在的职场表现如何?”

    第一点确实自己没考虑到,工作中除了直接主管的绩效评估似乎很少得到其他反馈,可以考虑问一下项目中其他有经验的同事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工作有哪些方法要注意之类的。

    第二点自己有同感,很不喜欢别人来问我一个广到无边无际的问题,比如“雅思要怎么准备?”只有自己做了一定功课再去问别人,别人才会更有意愿回答你。

    10、多接触不同的圈子、尝试接触关键人物:

    在与关键人物和身居高位的人对话时,不能只看表面的问题,而应该思考对方现在拥有哪些课题、关心哪些事情、对什么内容感兴趣,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问。

    如果按照普通方式无法接近关键人物的话,就将关键人物的行动调查清楚(比如参加研讨会、交流会,有什么交集)

    不要只参加与自己同行的交流会,要跳出框架找寻新的人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mo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