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年春天,康奈尔大学开展了连续四天的水仙花促销活动。所筹得的款项都将捐赠给美国癌症协会。为了促销,校园里摆满了水仙花,学生购买方便,价格也不贵,他们也非常了解本次活动的慈善目的。
在开展促销活动的一个月前,研究者调查了251位学生,询问他们是否计划购买水仙花,如果购买,将会购买多少。在活动开展三天之后,研究者再次调查这些学生,确定其最终购买数量。
主要研究结果
1. 水仙花促销活动之前
83%的学生表示会去购买。允诺购买的数量为平均每人两支水仙花。有趣的是,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比同学更有可能购买水仙花。
2. 水仙花促销活动之后
在活动之后,研究者询问同一批学生,发现只有43%的学生真正购买了水仙花。他们购买水仙花的数量也低于预期,人均购买量为1.2支,低于预测的2支/人。
3. 我们为什么不擅长预测自己未来的行为?
也许在预测未来行为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以一种乐观的想法来分析自己和目前的情形。我们不太可能精准地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所需要的努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对功课的意向可能是好的,但不一定总能将美好的愿景转化为行动。
我们中间不少人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说到做到就不普通。
正如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所揭示的,与当初承诺一致的只有一半左右。可见“言必行,行必果”有多难,人们倾向于乐观预判自己未来的行为。
尤其一些家长陶醉于孩子的立下的宏愿,回头又不断讨伐孩子不兑现,搞得鸡飞狗跳。因为承诺太虚高,所以做父母的要想办法将孩子的愿景转化为行动。
记得N年前,有位家长跟我求助,说遇到难题了。那个年代苹果PAD刚上市没有多久,人们趋之若鹜。她家孩儿特别想拥有一个IPad,于是有一天就央求妈妈给买个,妈妈一直不松口。终于有一天,孩子说:“我们订个契约好不好,我答应你每天背诵20个单词,你买个IPad给我,我保证说话算数。”妈妈正愁孩子不爱学习,一听孩子主动承诺好好学习,心花怒放,欣然应允。
IPad拿到手后,孩子刚开始确实信守承诺,坚持了大概10天左右,慢慢地孩子就不背诵单词了。刚开始几天,妈妈还能耐住性子不说孩子。后来看见孩子该玩玩,该乐乐,好像忘记了当初的承诺一般。当妈的后来实在受不了,于是有一天生气了,发了一顿火。孩子一句也不回,只是安静地听妈妈数落,等妈妈说完,他转身从房间里拿出IPad递给妈妈说:“给!还给你!”
妈妈当时就僵在原地!傻眼了!妈妈后来说,感觉被骗了。其实,学习不能用来做交易,玩Pad和学习应该独立,而不应该捆绑在一起。搞不好,他给你出一道无解方程:“你不给我玩,我就不写作业!”
当孩子向我们承诺什么的时候,我们应理性地想,这有多大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不大,咱就让他的承诺现实一点。
大概半年前,在我的提议下,孩子承诺开始打卡英语单词,我说:“那行,你觉得一天能打卡多少单词?”
他说:“50个!”
我说:“不急,我们可以试一试,你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有限,打卡时间长了,耽误了你玩游戏,你乐意吗?明天开始试一试,看看多少合适。既不耽误游戏时间,还能打卡单词。”
一试下来,最合适的量是25个,学习了还不耽误玩。所以,我向来的风格是丰简随意,能“做到”远比“说到”重要,只要坚持下来,少就是多。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