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半小时的作业,孩子要写三四个小时?为什么孩子写作业总是磨蹭拖拉、不催不动?为什么几分钟的起床穿衣,孩子需要半小时在催促下才能完成?……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焦虑曲线”。
什么是焦虑曲线呢?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绩效)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具体表现为: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呈现出发力区、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破坏区。一般来说,压力会带来心理焦虑。随着压力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焦虑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而心理焦虑程度的提高,在前四个区内都呈现出人们行动力的增强,产生压力效应,绩效提高。
但到了破坏区后,压力效应反而迅速减低,工作效率低。这就是说,在不同区域内所产生的压力效应是不同的。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给孩子设立目标的时候,要在舒适区和发展区之间才更有效哦。
焦虑曲线表明,如果孩子的心理压力在中等焦虑水平之前,即从乏力区到潜能区之间,父母的提醒、催促会加大孩子的紧张程度,孩子的工作效率是越来越高的,但是超过中等水平,孩子立即进入破坏区,工作效率迅速下降,甚至是负的。
父母或者老师根据焦虑曲线的规律,要把孩子的任务和目标定位在舒适区和潜能区之间,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的任务要按照三分之一法则来制定,大致对应简单任务、中等任务,复杂任务。给孩子制定奖励表,如果任务是孩子在舒适区就能完成的,给1积分奖励。如果工作难度是发展区的,给1~3积分奖励。如果任务难度在发展区到潜能区之间的,给3~5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可以换取孩子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任务难度大,那么你给孩子的外驱力就越大,目的在于激发他内在的动机强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