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133】发心对了就对了
【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解读】冉有找子贡商量,说不知道老师支不支持卫君(卫出公)。卫出公的继位有点争议,他爸爸因为得罪了他爷爷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到了国外。后来他爷爷死了,国人就立他为君。但他爹还活着啊,而且想回来取代他,他就不让回,打了一仗,还胜了。子贡说我进去问一下吧。子贡不愧是做生意的,拐了个弯来探客户的底。说老师你觉得伯夷叔齐是什么人?答,古代的贤人啊。又问他们会不会心里有怨恨呢?答,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有什么好怨的。子贡就明白了,老师肯定不支持卫出公。
有时候不太好搞清楚这事正不正义,卫出公即位也有支持的声音,叫不以家事辞王事,不以父命辞王命,我要为国家负责,所以只好不对父亲负责,所以要争。伯夷叔齐反过来,哥哥本应是太子,但老爸喜欢弟弟,哥哥说我不能违背父亲。弟弟认为君位本应是哥哥的,我不能抢哥哥的。两人都辞让,也不好处理,就都跑了。孔子赞成伯夷叔齐的辞让,当然就不支持卫出公的争国了。那到底争对还是让对?看是拿什么衡量,拿结果(功利主义)还是出发点(绝对主义)。让国从出发点上是对的,他们遵从了道义。争国如果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取得造福百姓的成果,那也是争得了大义,结果是对的。个人认为,评价人和事,首先看结果,结果对了自然就对了。若是结果不行,要再看出发点,出发点对了,结果错了也可以原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