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品读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景物特征,学习写景技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中的美感。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自主预读课文完成导学稿,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过程设计】
一、导入,检查预习。
1、小组成员交流课前预习所得并质疑。(借助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启发其思考并质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小组代表发言:本组解决了哪些疑惑?还有哪些未解决的?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何处?
二、自读,初识闲人。
1、苏轼在文中自称什么?
(以“闲”的繁体字切入,带领学生理解 “闲人”二字表面含义。)
2、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他“闲”?(教师结合关键字句适时点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闲而不睡 闲而见月
“念”“遂”“寻”“亦” ——闲而出行 闲而寻友
“十月十二日夜”、“相遇步于中庭” ——闲而散步 闲而赏月
3、赏析文中写景句。(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解析文句的意境所在,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
①比较赏析:下面两个句子,哪句更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映于庭,如积水澄澈,竹柏之影,似水中藻荇。
②小结:前句给人想象的余地,承接紧密,通过调换语序来写自己的细腻体验,含蓄、耐人寻味,更能体现月色下竹柏影摇曳生姿、亦幻亦真的美感;“空明”一词写出了苏轼的心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月的明静意味着人心的空灵。后句过于直白,少了些韵味。(指导朗读)
板书:空明 人 月
三、助读,走近闲人
1、理解“两问一叹”,理解闲人心境。
出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生读并翻译)
思考:生活中不可能夜夜都有月色,处处都有竹柏?苏轼为何如此发问?
2、资料助读,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①“乌台诗案”视频
②《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其一(节选)
③生平相关资料
小结:在贬谪黄州期间,迫于生计,躬耕东坡;在地方任职期间,勤政为民,心系朝廷。
四、研读,感悟闲人
1、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对苏轼的了解,揣摩“闲人”两个字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心境,用下面的句式来表达。
道一声“闲人”,几许 !几许 !
2、生汇报交流。
教师点拨:谪居黄州的苏轼并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更没有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咬牙切齿,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努力创造生活的乐趣。老师要说,旷达乐观是他的表面,而内心深处则是一份刚毅坚强!所以,他才能化苦难为诗意,在地狱里活出了天堂的滋味。(板书:乐观 坚毅)
五、小结,推荐阅读。
同学们,苏轼诗、词、书、画、文样样精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一定不空闲;他一生数次被贬,辗转万里,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定不清闲 ;但是,面对仕途得失,他不辍闲情,面对生活穷困,他闲逸自在。《世界报》评选他为“千年英雄”,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更是因为他不单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在新时代,他依然是精神的高标。东坡已逝,但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课后推荐书目:《苏东坡传》林语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