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篇
再次细读完《文心》,有感于两位大师苦心孤诣地为读者编写出这本关于文学,读书,写作三方面常识的书。
特作整理并记录,一是为了与大家分享,二也是为了自己储备相关理论。
我想作为非科班毕业的写作爱好者还是需要储备点文学理论常识,以支撑自己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从三方面来整理本书所提到了文学方面的内容。
分别为写作篇,读书篇,文字常识篇。
今天先与大家见面的是《写作篇》,文章稍有些长,但耐心读完,定会有收获。
写作目的和内容:
关于写作的目的,文中的最鲜明的观点就是
写作不是文字游戏,不是生活的点缀,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
基于以是原因,我们的写作的出发点应是从生活中有所感悟,先写出内容然后再有题目,题目只是起一个辨识作用,当然题目也有一定点明主题的作用。
有时我们心里的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写作应该写自己感兴趣有经验的事,因为兴趣和经验是心中早有的储存。有兴趣和经验,写作时才会信手拈来,自然流畅,真实感人。
看了这段话,我反思我们写作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而写?
有些写作者写作是为了走自己的心,倾泻情感。就是文中所说的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的写作就要写自己感兴趣有经验的,这样才能起到表达倾诉的作用。
有些写作者是带有一定的功利目标在写,这就需要研究读者的心理,读者喜欢看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话就像书中所说“为创作而创作”。
这种情况对于笔力高深达到一定程度的作者是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对于我们这种笔力尚浅的写作者来说,是没有办法把自己感受不深而又能取悦读者的文章写好的。
这就给我们个启示,在写作的早期阶段,最好不要在笔力没到一定程度时去写些自以为是热点而自己没有感悟的文章,心无所感,笔下必干涩。
所有的作品都要打动自己的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
我们写不出爆文,就先写日记,写碎碎念,写发自内心的文字,把笔力练好,把心思理顺。
直到我们剥离了外在的浮华,真正呈现出内心的真实的那一天,我们就算成功了。
写作用词的准确性:
文中的观点是:如果我们写文章用字词不准确,有毛病的文字在社会上传播开,一般人会以为能传播的文字定是了不起的,便有意或无意模仿,这样就会把用错误字词的毛病传染给别人。
确实这也是这些时间我在思考的问题:由于日更,时间难免不够,有时会出现错别字,或用词不准确,或语句不通顺,或通篇文章没有连续性,前后段落过渡粗糙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没审查就得不到及时的修正。
文章中常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第一:用词用语不恰当,有时写文时没经过仔细思量,或对词语的意义把握不准,所以用上了不恰当的字词,影响文章整体的效果。
第二:意义的缺略和累赘:一句话里,意义不说完整,或者说得太罗嗦,把不相关的意思装进去。这与平时不注意注意表达的完整性和简洁性有关。
第三:意义不连贯,欠照应。一串话或一篇文章里,前后不照应。这种毛病主要由于思维不严密,文章缺乏整体的布局造成的。
这些都需要我们把文章写出来后多读几遍多修改,尽可能避免把以上那几点错误传染给读者。
这样的写作才是对自己的文章和对别人有责任心的态度。
写作的感染力
第一:区别记叙和描写
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区别记叙和描写两种写作手法。
用游记来举例吧:记叙像是画一张路程图,描写则是画一幅风景画。路程图是如实告诉别人你到过哪里,看到过什么。而风景画不用多说明,让画面感染读者,进一步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你所感受到的。
第二:要用印象情景描写。
文中观点:写作中避免用“美丽”,“悲痛”,“有趣”之类比较空泛的词。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用真实的印象情景描写出来,增强感染力。
这需要我们随时随地认真地观察才能向读者描写出好的印象情景。
欣赏几段描写情景的经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头脑中是否浮现了这样的情景呢:一条小溪,从潭水中流出,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向远处延伸,由于不时被周围的景物挡住,所以潭水一会儿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一会儿又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不见。
‘’蛇行、明灭‘’两个词勾画的就是上面的情景。
又比如,《敕勒歌》中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读这些诗句,草原上的天、地、牛羊等景物全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不仅如此,动态的景也出来了:风把草吹弯了,淹没其中的牛羊就现出来了。
再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对父亲穿越月台去买桔子的一系列动作情景的描写,浸染着浓浓父爱的那种立体画面就通过文字的描述在我们脑中显现出来了。
所以描写比记叙更有感染力。我们要根据写作目的来选择用记叙还是描写。
如果是真实的再现一件事时,尽可能用记叙;要是想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还是要多用描写。描写是为读者呈现一幅情景,相当于用文字去画画,带动读者去情景中体验我们想传递的意思,此时便是无声胜有声了。
写作的用词立意要新
文中观点: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
最好的读书方法便是触发,由原来的一些文字一些事情触发新的思想的产生。即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比如: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时所读过的那本书中的观点相近或相反,这种联系就是是触发;
有时读到一段意思,觉到与自己的生活中也曾经想到过,在书中得到一种印证这也是触发;觉得书中的句子写出了自己心中有笔下无的意思,进一步让自己理清思绪,这也是一种触发;发现书中的意见可以作为将来的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也是触发。
从日常的事情中悟出一些道,这也是一种触发。
比如我看席慕容的书时发现她的写作内容里有很多这样的触发。
她的书里一般是先描写一些实际生活的情景,结尾再加上从生活情景中触发联想的一些小哲理,这些小哲理还能触发我们的一些新思考。于是整篇文章便有了很多趣味,文章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但触发要产生自己的新感悟才好
不要用那些习惯了的老套统的话来说,比如: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的聚散,用逝水比喻年华难再,这些都没有新味,一味套用,就等于把人家说过的话再说一遍,自己丝毫没有新意,这样的文章对读者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触发不只来自于文字,也来自于生活,来自文字和生活的触发也是我们写作文章的主要源泉。
现在很多写得非常漂亮的文章一定来自于某些方面的触发。这种触发不只立意很新,表达出来思想又有一定的深度,再加上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证,便成了一篇好文章。
小说与叙事文的区别
文中观点:叙事文是根据实事写成的,它的本质就是叙述事情,把事情说清楚是叙事文的要求;小说的本质是通过人生中间发生的一些事来看出人生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
我理解:叙事文中作者较为客观,他的目的是写清楚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作者不会在文中参杂太多个人的立场和意见。
小说也是世间发生的事,但作者写小说的目的是想表达某种人生观点。
这种人生观点作者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一定的情景和故事中。由于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不一定能很清晰地表达这种观点和意义,所以作者会根据世间的事情进行一定选择和布置,来安排情节和情景,以期达到暗示读者表现主题的效果。
小说写的是世间事,但不一定是某件事情的实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即叙事文重在记录事情,小说重在通过叙事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弄清楚小说与叙事文这种文学常识,对于我们的写作也至关重要。
文章的组织
文章中观点:文章的组织属于形式的问题,但组织得当,就可以让内容很完满充实。
文章的组织结构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以前的起、铺、叙、过,结之类的。
其实现在就三点可以说得很清楚了:怎样开场,怎样说出主要的意思,怎样结尾。归纳为:秩序、联络,统一。
把所有的材样排列成适宜的次序,这是秩序。从头到尾顺当的连续下去,没有勉强,过渡自然,这是联络。通篇保持一致的意见,同样的论调,这是统一。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这几点,不要信马由缰,想到啥写啥,这在日记和碎碎念里是可以的,但作为一篇独立的文章这样写就欠缺条理性。
虽然不至于一定要写个什么提纲才动笔。
但要写什么主旨,用到那些事例,这些事例怎样排列,这些还是在写文章之前要大略思考的。
写作与创作的区别
写作分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应用之作,习作,创作。
应用之作主要用于日常事务:比如我们的公函:“说明”、“证明”、“公告”之类的,这类写作用固定的格式,主要用于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习作是我们平时的一些练习:也可以表达一定的观点,但通常用时较少。
创作是一种创造:创作才是发挥我们天分的真成绩,其生命就在于有新鲜的意味,只要是摹仿抄袭的东西,绝不配说是创作。
创作需要一定的题材,这就要注意我们日常的想法和情感,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去收集相关事例去丰富题材,然后再用主旨将这些事例串连起来,做到情景理交融。
这样我们离创作的理想境界:“俯拾即是,着手成春。”也应该不远了。
以上是我收集《文心》中关于写作的一些知识及观点,后面加上了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如果能对看文章的你带来点什么,那就是最高兴的了;如果不能,也是我功底不够阐述不清。
如果你们能去读读原著,那就最好了,因为我读了这本书感触太深了,很期待与你们一起分享这本好书。
(写作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