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绘画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
表现主义:黑天使的摇篮,粗暴、破碎与绝望的艺术

表现主义:黑天使的摇篮,粗暴、破碎与绝望的艺术

作者: OJOWORLD文化研修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11:51 被阅读0次

    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艺术生口里说的“德表”就是此意。表现主义有三大要素,其一,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其二,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艺术效果。其三宣泄内心苦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其中德表的战争题材尤为突出。艺术家有时通过批判观众来寻找情感共鸣。更多艺术派别讲解,一杨的艺术移情。

    德国表现主义,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色彩背后的云泥之别

    1905年,德累斯顿四名建筑系的学生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福里茨·布莱依尔(Fritz Bleyl)、埃里希·黑克尔(Erich Heckel)、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Karl Schmidt-Rottluff)构成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小组,他们称自己为“桥社”(Die Brücke)。

    “桥社”宣言

    “我们要将激发我们创作的任何事情都直接真实的表现出来”

    ——恩斯特 · 路德维希 · 基希纳

    表现主义,Zirkus,埃里希·黑克尔Erich Heckel,1921 表现主义,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Karl Schmidt-Rottluff,版画

    他们以搭建旧时代与新时代的桥梁为使命,希望作品能为未来铺砖修路。该小组拒绝当时流行的学院派、现实主义和印象派风格;他们更注意后印象派画家,比如梵高、保罗·高更,还有德国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原始艺术和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希望创建全新的表现主义风格艺术。

    德国表现主义,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德国表现主义,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表现主义与野兽派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追求简洁造型、鲜明色彩以及平面装饰效果,但是表现主义传达出的信号却与马蒂斯那种安乐椅式的悠然艺术有着云泥之别。

    德国表现主义,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德国表现主义,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在绘画上,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的艺术,被灌注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精神。也许是因为画家身体多病、性格内向的缘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种病态的焦虑与压抑,并带有一些悲观主义色彩。基希纳的作品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尖尖的”艺术形式与他年轻时代研究德国晚期哥特式建筑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基希纳的画作看起来总有些德式哥特的原因。

    德国表现主义,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德国表现主义,街道,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基希纳1903年所作油画《街道》,充分显示出他的画风特点。画中描绘了一群漫步在街头的男女。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时髦女郎,其顾盼生姿的身形,颇有几分自鸣得意的味道。右边向橱窗观望的男士,则衣冠楚楚,很具有绅士风度。背景之上挤满熙熙攘攘的行人,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大都市的那种特别的拥挤和繁华的气息。画家在勾画出人物瞬间姿态的同时,也给画面抹上了一层空寂、缥缈的感觉。那些妖媚的女人和踌躇的男人,实际上都被高度概括化了,不过是一些戴面具的躯壳罢了。他们仿佛幽灵一般,身不由已,飘忽不定,似在梦的世界里游荡。基希纳自己曾说:“也许作品不一定符合大自然中的形象,但更清晰地传递了我所看到的一切。”

    德国表现主义,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黑天使的摇篮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是20世纪初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受弗洛伊德、尼采和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作品多以人体构成、自画像及肖像画为创作为主。埃贡·席勒更多艺术作品展示戳此查看

    奥地利表现主义,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奥地利表现主义,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表现主义,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埃贡·席勒的艺术作品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席勒一生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自画像中很多是裸露的身体。在他的画笔下,无论人还是景物,都处在惊恐不安的状态中。席勒用敏感、痛苦和欲望为自己编织了一张不可触碰的网。画面中原本扭曲的手指,在线条的战栗中发出悲鸣,而那充满绝望的眼神中,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痛苦与挣扎。

    表现主义,隐士Hermits,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版权归一杨的艺术移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ojoworld8

    表现主义,转换Conversion,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席勒的裸体画并不被当时的公众所理解,经常招致了舆论声讨。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有几个桥段也被导演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拿来调侃。影片中有一幕盗取名画《苹果与少年》后,为了掩人耳目甚至是嘲讽意味的挂上了埃贡·希勒的《双人体》。当然在角落的藏画里还一扫而过师傅克林姆特价值连城的画作。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截图,埃贡·席勒作品《双人体》

    原意是暗讽西方绘画从传统绘画演变过程中,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复杂情绪。题外话:此片是个人一直大力追捧且喜爱多年的导演韦斯·安德森编导,虽然时隔多年,但依然值得复看。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

    席勒的画颓废、灰暗、线条敏感,用充满荷尔蒙的肉欲主题表达年轻人对世界、对自己的恐惧和疑惑。当然,这对当时的“新艺术运动”有点背道而驰,但正是这种风格让其作品声名大噪。对于那个时代来说,他的作品用“伤风败俗”来评价,就算是“夸奖”了。

    披橙色布的站立裸女局部,埃贡·席勒

    版权归一杨的艺术移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ojoworld8

    披橙色布的站立裸女局部,埃贡·席勒

    1915年,席勒被征入奥地利陆军后,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1918年10月31日,席勒席卷欧洲的西班牙感冒瘟疫夺去了生命,年仅28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300幅油画作品和数千幅纸上作品,这位艺术界的“黑天使”也过早地死在摇篮里。

    表现主义,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表现主义,Female Torso, Squatting,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表现主义,Two girls,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悲鸣中的“绝望号”巨轮

    表现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诞生,在二战结束后更是以一种悲观绝望的精神频繁地出现在欧洲艺术里。画家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野蛮、粗暴来表达当时社会状态,战后的表现主义也在小心翼翼地绘制着当时的文化敏感性。

    表现主义,《绘画》Paniting,弗朗西斯·培根,1946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画作《绘画》以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拿来对照屠宰场上动物的恐惧,并非信徒的培根,用这种亵渎神圣的方式描绘令人反感的“大屠杀”。弗朗西斯·培根说:“人类现在明白了,人就是个意外,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生命体,只能毫无理由地将这个游戏玩到最后。”

    表现主义,弗朗西斯·培根 战后表现主义,Crucifixion,弗朗西斯·培根,1933 挪威表现主义,呐喊,爱德华·蒙克

    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和德意志观念紧密连接。1945年,二战结束,整个欧洲满目疮痍,经济停滞、政治混乱,加上巨大的伤亡以及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核灾难给百姓的心灵带来了永远无法磨灭的恐怖阴影。艺术家们将这种普遍的绝望情绪绘制进作品里,抓住战后创伤,探索文化根基。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在调侃时总爱说,看表现主义的作品,总有一种隐隐的伤痛感。

    版权归一杨的艺术移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ojoworld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现主义:黑天使的摇篮,粗暴、破碎与绝望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tj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