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读来让人愁肠百结,悲叹有情人终难成眷属。
芦苇,远离繁华,多生长河岸沟渠,似乎天生带有悲情色彩。
与芦苇结缘,好似天生的缘份。小时门前不远,有一处浅浅的池塘,每年都有芦苇生长。春天,嫩绿的芽苗露出地面,一点一点拔节,长高,到了夏日便拥塞满整个池塘。这块池塘,是幼时的乐土,时常与小伙伴在密密的芦苇间捉迷藏,捡鸟蛋。
那时年年雨水充沛,大小池塘、河渠都积满了雨水,这为芦苇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夏日芦苇渐渐变的粗壮,每日放学,与小伙伴最喜做的事,就是做芦笛。用镰刀取下节段较长的芦杆,一头削断,用刀片顺着一侧向下,至中间部位,这样一个芦笛就做好了。小伙伴一人一支,比赛谁吹出的笛音最大。
小学的暑假,总觉特别漫长。每日写作业、玩耍,最有趣的事就是相约小伙伴,一块到河渠内捉鱼。村南有一条很长的河渠,一段时间不落雨,就会有大块的河床裸露。原本连在一起的河水,被自然裁成若干小段。河内深水区,下钓勾,鱼篓,等着鱼虾自然上勾;长满芦苇的浅水区,则打上渔坝,用脸盆将水一点点泼出。只等水干,便可徒手捡拾鱼虾。或将水用脚趟浑,用手在里面抓鱼。
因河渠内有大片芦苇,容易躲藏,平日玩耍,也喜到此处。拿上自制弓箭,玩打仗对垒、操练水军、捉坏人等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冬日里,天气寒冷,用芦苇做的“毛窝子”开始登场。爷爷有这门手艺,从制作木屐底,到归整芦花,毛窝制作完成,手法娴熟,一整套工序,让人羡慕不已。每日,家里的孩子都围着看,焦急地等着自己小小的“毛窝”,早早穿到脚上。
“毛窝子”的制作,有一套复杂程序,首先,芦花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毛窝子”是否暖和,粗芦杆上的芦花毛绒长且厚,细棵芦杆上的短而薄,做毛窝必须要选大朵长且厚的芦花,这样做出来毛窝才更暖和。毛窝用到的木屐底,要用老柳树根,耐磨不开裂,还轻巧。在制成的木屐底上钻洞,穿编织毛窝的绳子。绳子是用苘丝撮成的细绳,穿过鞋底上的洞,就可以编织了。毛窝底一般是用稻草或茅草编成,然后再用芦花编成鞋帮,做出来毛窝即暖和,又轻巧。
读中学时,学校距离家有十几里,每周往返一次。从家到学校,途中有一大片芦苇荡,每周路过,总忍不住驻足停留,欣赏这难得的景色。芦苇荡不但鸟儿很多,成群的野鸭子也在其间觅食。
冬日里,芦花似雪,呜咽的北风,将其吹的东倒西歪。那段时间,学业压力大,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老师与父母的殷切期盼,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那日返校,故意跑进芦苇荡,长久地站着。有麻雀不断落在芦苇上,用爪紧紧抓着芦杆,任由芦苇随风摇晃。时间不知过去了多久,天色渐渐变暗,冰冷刀割的北风,让四肢失去知觉。后在母亲耐心劝说下,终于放下弃学的念头,但那个漫长寂寥的冬日芦苇荡,却深深刻进记忆里。
多年以后,每遇事业、生活不如意,总会驱车,不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找一处芦苇荡,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那里,听,芦苇的耳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