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向有着“火炉”之称,夏天的燥热,是出了名的。
甘熙宅第内有大小天井多达35个,据说有水井、窨井32个,目前发现的10多个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间里,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门槛边,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采光以及上下水等问题。
而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起到了“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风之舞手机拍而这个房屋里貌视地漏一般的小构件,其实是个小水井。
在甘熙宅第的很多房间里都有这种“室内水井”。这些水井都很小,上面是石井盖,井盖上留出透气孔,里面的井水,能够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犹如清代的“土空调”。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古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能在建筑的构造上想出这样的纳凉方法,也真是绝了。
除了“土空调”,多进式的房屋设计,在炎热的夏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可能很听说过“穿堂风”这一名词,而甘熙宅第在南京最炎热的日子里,年复一年地演绎着“穿堂风”的成效:六组穿堂住宅都有六七进,每一进的门打开,中轴线的过道就容易形成“穿堂风”,内宅小楼上前后均有门窗。开启后,同样凉风习习,让居住其中的人充分享受清凉。
“穿堂风”成为甘熙宅第防暑降温的又一法宝和利器。
风之舞手机拍甘熙宅第的采光亦独具匠心。南京大学天文系曾来这里实地测量过位于南捕厅19号第一进厅堂的采光效果。
据说,专家们发现一个非常玄妙的现象,即每年的冬至日,厅堂里的每个角落都洒满阳光,没有一丝寒意;而到了夏至日,阳光正好被屋檐完全挡住,人在里面感觉很凉爽……
这样的变化绝对不是巧合,古人的智慧把自然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是平时我们不大容易注意到这些设计上的细节,而真正到了严寒酷暑来临的时候,这些设计就悄然发挥了作用。
风之舞手机拍在修缮甘熙宅第的过程中,曾有工程队技术人员吃惊地告诉博物馆专家,南捕厅地势低洼,但在施工过程中却发现甘宅地下十分干燥……
当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周围的老居民,更是惊奇地发现,周遭的居民都饱受水涝之苦,而历史上甘熙宅第从未涝过,这很难用一般常识解释得通,难道甘熙宅第的地下设计也“藏”有玄机?
古人在建筑的纳凉、保暖、排水等方面,有着很多巧妙的设计,而反观当今的人们,只能完全依靠耗费能源来维持居住的舒适,如此一比,还有些汗颜。
(待续)
风之舞手机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