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智先生文摘简书电影院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二十二》:正义不会缺席,也许她们等不到了

《二十二》:正义不会缺席,也许她们等不到了

作者: 智_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22:40 被阅读538次

    这是智先生的第24篇原创文章


    01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估计很多人不知道。

    8月15日,如果不是媒体的大力宣传,很多人也不知道今天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日

    电影《二十二》在这个关节点终于上映了,这一等......差不多有两年了。影片上映的当天,豆瓣评分就达到了9.0,就目前来看,算是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了。

    《二十二》豆瓣评分

    这部评分极高的电影,和《大护法》有着相同的命运,都躲不过排片率低的魔咒,所谓物极必反,不过如此。

    14号那天,我找遍了广州几百家的影院,只有寥寥数十家能放映,且普遍只放映一场。幸好到了8月15日,情况有所好转,排片率在缓慢地提升。

    未踏进电影院之前,我曾脑补了许多电影的剧情,或许会出现令人落泪的故事,或许会有触动人心生的怜悯,或许......这仅仅只是一部绑架情绪的记录片。

    这一切猜测,在电影开始后就被击碎了,我对之前的臆想感到很羞愧,也对郭柯导演充满了感激。

    纪录片所呈现的,是每个老人的日常生活,它没有主线,也没有伏笔和脚本,更没有所谓的高潮,这对于电影界普遍追求特效或故事性来说,简直是罕见的漂流。

    22位老人,在镜头前吃饭、喝水、散步、和剧组聊家常,就像是晚辈和长辈的沟通,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煽情和噱头,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此前我曾担心老人的伤疤会被无情地揭开,然后端上荧幕被资本消费,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

    相反,郭柯导演拒绝资本方的要求,选择自己去筹钱拍戏,甚至差点卖掉老家的房子来支撑剧组的运转。他的目的其实很单纯:如果我们再不看她们一眼,她们就像被一场雪覆盖的山野,默默隐去

    如果仅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战狼2》靠着演技赢得了票房,而《二十二》是因为尊重而赢得了口碑。

    当然,《二十二》的“任性”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网友的质疑,从拍摄手法和技巧上进行各种挑刺,到剧情上的空洞无聊做文章,褒贬不一。

    他们永远只在乎故事是否够沉重,采访是否有深度,表达是否够震撼。有的人也会带着猎奇心里去探索,这些女人究竟遭受到何种痛苦和折磨、又是如何逃脱魔窟、重新生活和嫁为人妻呢?

    对不起,这部电影真的让他们失望了,他们更应该看《走近科学》。

    这群老人,她们既不是演员,也不是“慰安妇”,更不是我们眼中的受害者,需要我们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待,需要通过票房去援助,需要爱去感化......这并不需要。

    这和许多媒体喜欢贩卖伤痛有着本质的区别。

    她们只是一群普通的老人,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既不会怀恨在心、耿耿于怀,也没有苦大仇深,痛哭流泪。真的,没有我们瞎想得那样。

    她们不需要媒体和记者的日夜追访,也不需要邻居的过度安慰,她们只需要一个真诚的陪伴,过一个简单的生活,足矣。

    02

    我记得在电影结束后,虽然观众并不多,但每个人很有默契地坐在位置上,没有立即离场。

    大家默默地将电影片尾的众筹名单看完,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安静和默契,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克制和冷静。

    空气中弥漫着无言的共鸣,那一刻,每个人的情绪感染竟能如此强烈,明明这只是一部毫无噱头的纪录片而已。

    此外,我特别喜欢影片中的大量空镜头,我凝望着那静滞的画面时,思绪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时间是如何地一点一点流逝。

    ​岁月无痕,正一点点地渗透进老人脸上的皱纹,缓慢地呈现出来,让人徒然生出一丝无法避免的悲意,又无可奈何。

    毕竟,这就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电影,生命的消逝,等不及迟来的上映。

    1937-1945年,至少20万中国女性被强征为“慰安妇”;

    2012年,全国还有32位“慰安妇”受害者被发现;

    2014年,这个数字降为22位

    2017年7月,电影成片出品时,仅剩下9位老人;

    遗憾的是,就在《二十二》上映前夕,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老人,于8月12日晚去世,享年90岁。

    黄有良老人

    也就是说,电影里的22位老人,如今只有8位老人尚存在世。那白字黑底的荧幕上,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呐喊,生命的流逝与否,只需在名字上轻轻地圈一下,这一生就已成定格。

    打下这段文字的工作人员,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03

    如今,我们但凡提到“慰安妇”这三个字,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性侵和暴力,觉得这是属于历史的屈辱,会闭口不谈,觉得难以启齿。

    因为如此,现实中就存在着荒谬和矛盾,我们既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却总是不断地磨灭历史的痕迹,为日本毁灭证据。

    我记得在去年,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原日军慰安所“海乃家”建筑险些被拆迁,幸好被及时叫停,历史遗址才能免灾磨灭。

    日军于上海开设的慰安所“海乃家”

    对于拆迁的理由,上海虹口区旧改指挥部房屋征收中心是这样回复:“如果每一个慰安所都保留下来,肯定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是的,正是需要维持区域的经济发展,上海的慰安所旧址已经越来越少,证据在加速消逝,历史也逐渐成为无头冤案。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就“海乃家”的去留问题采访了相关人员,附近的邻居说:“那就是妓院,这么不堪的历史就不要拿出来研究了。”也有学生会觉得羞于讨论“慰安妇”话题。

    恐怕等到每个人都能正视“慰安妇”这个群体时,这群老人早已离我们而去了,正义不会缺席,但或许会迟到

    她们选择将自己暴露在公众的眼皮底下,让生活了几十年的邻居知道她们的真实身份,不是为了赚票房的钱,更不是为了炒作。

    她们能为之站出来,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

    她们不希望这一段历史会泯灭在人心浮躁的时代之中,泯灭在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之中。

    记住历史,不是要铭记这种仇恨,而是记住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坚信迟来的正义。正是因为历史不堪,才能成为我们的警钟,这也是指控暴行的唯一证据。

    当有一天,我们一味的粉饰太平,无视历史,将“慰安所”这类沉默的证据拆除,历史只怕会重蹈覆辙。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被无罪释放的杀人屠夫,会被纵容出更凶残的念头。

    有很多人,包括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下对8年的抗战历史有着很清晰的印象,被赋予记忆的词语是:“大屠杀”、“731部队”、“酷刑”、“慰安妇”等沉甸甸的历史。

    这导致了《鬼乡》、《三十二》和《二十二》等纪录片,让人联想到最多的只是悲惨和痛苦,会选择去回避。

    相比较充满欢乐气氛的喜剧片来说,这一类历史纪录片不会受欢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也因此,我希望推荐更多的人去看《二十二》,正如郭柯导演所说:我希望《二十二》能够扭转他们的这个看法,我希望让观众知道,这些人就是我们的祖辈,她们都是可爱的老人。

    逝者安息,生者长存,我们需要铭记历史,但不要打扰到这群可爱的老人了。

    她们是中国人,不是慰安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十二》:正义不会缺席,也许她们等不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hb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