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后人想象的前人形象总是有种儒生的感觉。画个儒生标个名字,就是夏启了。
《甘誓》的篇幅很短。怎么形容呢?好比大电影拍摄亲密行为,两位主角刚亲上,下一幕一方已经在抽烟了。
夏启骂有扈氏说这家伙不尊正朔,违逆五行,大概已经是那个时代最大的罪过了。
原文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好理解。今天我要恭行天罚。对将士说的。
过去起誓说要做了啥坏事,就让天打雷劈。大概发现这种天罚发生的概率太低了。现在说出门被车撞。与时俱进。
话好理解,注释依然不少。
墨子记载了一个更长的发言,可能更接近《尚书》的原本,大致意思是,今天我与有扈氏争一日的命,你们是卿大夫,我不像你们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我要行的是天罚。
《吕氏春秋》的说法更加离奇,记录的似乎是战争之后的,说夏后相也就是大禹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泽,结果战败了,大禹的六卿希望再开战端,大禹就说我国土纵深长,人口多,还打不赢,是因为我德行薄而教化不够。于是,大禹开始卖惨:饮食起居都简化,琴瑟钟鼓也不听了,甚至子女也不申斥,尊老尊贤。一年后有扈氏请服。
信就有鬼了。
原文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用命来做绩效考核。
郑玄说,左是车左,右是车右。古代一辆战车三个人,左边的人持弓,右边人的拿矛,中间的人负责驾车。如下图。
攻,《释诂》解释为善,善于。
恭与龚声相近,《说文》解释龚为给,与共相同。
正另一个写法是政。
车左如果不善于射箭,你就是不听我的命令,车右如果不善于用矛,你就是不听我的命令。御夫如果不善于驾车, 你就是不听我的命令。
原文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服从命令有好处,不服从命令有升天的高铁票。
祖是庙祖,祖先。社是社主,社稷之神。《太平御览》引用的注释说:上古,帝王征伐,用齐车装着庙主和社主。把祖先和神灵带到战场,赏罚于庙主与社主前。
齐车,斋戒时所用之车。
古代巡守,以迁庙之主行。出发,用币、帛、皮、圭告于祖,然后用齐车载着,每次宿营前就祭奠,然后宿营。这是奠基的源起吗?返回的时候也要祭奠。结束之后,收敛币、玉,藏在两阶之间。
孥=奴,戮=辱。《周礼》说奴是把男子贬为罪人奴隶,女子去做苦役。
服从命令,在祖牌位前颁布赏赐,不服从命令,在社主前施行惩罚,如上句。
然后呢?
没了。
《甘誓》就这么短。
有扈氏该打。你们要服务命令,否则······
《甘誓》是《虞夏书》最后一篇。接下去就到《商书》了。
《虞夏书》从尧时说起,结合殷商的考古现实,我深深觉得《尚书》是周人的追忆,以礼立国的周重新书写了上古的历史。
要知道殷商可是个非我族类,当成动物来猎杀的国家。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启示录》中玛雅人猎杀原始丛林中部族的场景,大概率在商代也发生过,这是个干啥都要问鬼神的国家,需要大量的人牲来祭祀。
这一现象会反应在《商书》中吗?
拭目以待。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