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人文气息浓厚,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山水与传统建筑相互点缀,体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
2016年12月1日,结束了在金华浙师大8天的学习,我们跨上了返程的道路,这次计划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回山西,我们要路过杭州,虽然是短暂的停留,也得好好的看看西湖。
孤山远景由于是一天的时间,因此我和同事选择跟上导游“一日游”这样的模式进行游览。每一次来到杭州西湖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毕竟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风姿绰约、婉约柔美令人一见钟情!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关于杭州西湖有太多的文章、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来赞美她了。比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不胜枚举。
西湖美景大家所熟知的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南屏晚钟、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景点则是 “雷锋夕照”和园中园“孤山公园”。
雷峰夕照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来到杭州的时候是2002年的12月份,恰恰是雷峰塔刚刚修好,也是“西湖十景”之一的雷锋夕照刚刚恢复的时候,我有幸较早看到了新建的雷峰塔!十四年后的2016年,也是一个初冬季节,12月1号我们来到西湖岸边,初冬的南国,处处是轻柔的柳树,阳光透过柳叶儿慵懒的洒在堤岸上,交织成斑驳陆离光的影子在我面前晃来晃去,使我的眼睛目不暇接。远处的山脉朦朦胧胧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湖畔,近处大大小小的游船在西湖里自由自在的徜徉,身边的长长短短的柳丝在微风里飘逸,时不时用柳叶抚摸着你的面颊。雷峰塔高高耸立在西湖南岸山间,露出了它那金碧辉煌的金色圆顶,与湖水游船交相辉映,与孤山岛南北对峙,勾勒出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宋 林逋《雷峰》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夕照前林见,秋涛隔岸闻。
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
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
为什么对雷峰塔印象这么深呢?因为我们初中课本里面有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是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篇杂文,发表于《雨丝》。此文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法海曾说:“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干。”,而鲁迅则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子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与法海为代表的旧势力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对维护封建制度的权贵,进行了批判和揭露。揭示出扼杀人民自由、阻挡社会进步的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全文运笔自如,叙事有趣,观点精辟独到,在遣词造句上十分生动形象和准确,是一篇充满战斗力的檄文又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鲁迅。
雷峰塔其实,雷峰塔的真实的名字叫黄妃塔,相传为吴越王钱弘俶为了纪念自己的妃子诞下龙子而建的宝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刚建起时建筑和陈设气势磅礴、金碧辉煌。黄昏时,雷峰塔与落日相映生辉,故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列入南宋“西湖十景”。南宋之后,雷峰塔几经损毁几经重建,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轰然坍塌,“雷峰夕照”从此名存实亡。
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的决策,并专门成立了雷峰塔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在历经22个月的设计论证基础上,2000年12月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10月竣工。雷峰塔倒塌78年后,按原塔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在原址上重建,外观呈八面、五层、楼阁式,通高71.679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雷峰塔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塔,新塔内精妙绝伦的文化陈设,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重建的雷峰塔,雄伟敦厚、古朴典雅,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和工艺,是古典文化、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是遗址保护、展示与名胜古迹重建、利用的成功范例,被公认为“世纪精品、经典之作”,成为杭州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
雷峰塔的重建,再现了“雷峰夕照”,补齐了“西湖十景”,使“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归人间,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兴亡之叹、怀旧之情。雷峰塔的重建,进一步提升了杭州文化名城的品位和档次,为千年古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世修塔,雷峰塔的重建,更折射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丰硕成果,折射出浙江、杭州的历史性巨变,实证了当今中国是一个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如果鲁迅先生在世,他也会感到现在重修雷峰塔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其实雷峰塔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属于我们共同的记忆。
西湖还有一个景点,印象深刻,那就是园中园“孤山公园”。
沿着苏堤向北行,右拐过黄宾虹像,过宋义士武松墓、过苏小小墓,再右拐跨过西泠桥就到了孤山岛,孤山是西湖北面的天然的岛屿,岛不大,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在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有雕塑、博物馆、纪念馆、书院、印社比比皆是,堪称三步一遗迹,五步一馆舍,是人文景观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北宋诗人林逋曾在这里的放鹤厅隐居,终身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他踏雪寻梅,静候春来。众所周知,唐诗是诗歌的巅峰。但说到梅花诗,宋人写的却极出彩,令后人叹为观止。林和靖的《山园小梅》节选: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是北宋隐逸诗人。 他四十多岁起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卒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逋尝自为墓于其庐侧。年六十二卒,州为上闻,仕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
初冬的孤山清冷,安静到温暖,那些清静里的美、喧嚣里的孤独、岁月里的沉默在此仿佛停滞不前;孤山不高,它代表的却是一种非凡的人格高度;流水有痕,孤山见证了西湖的沧海桑田,也阅尽了无数的世事繁华;这里远看青山,近观绿水,以水墨为背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墙黛瓦曲径通幽,楼堂馆舍隐匿期间,湖光山色水天四合,展现出一幅中国园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范例。
孤山文物遗迹环绕,典雅的金石书画与藏着《四库全书》的文澜阁交相辉映,历代名人志士踏足留影,在小岛的东北角,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静墓边的鹤冢,似乎讲述着梅妻鹤子动人的孤山往事。“西湖天下景,孤山独自翠”,无限的美景、无尽的灵动和无量的人气尽在不言之中。
千余年来由自然和人类共同打造的西湖,才有了岛荫凝秀、烟柳画桥、步移景换、三秋桂子、才人佳子、十里荷花的惊艳之美,人动其形、天动其神,造就了西湖的极至美景。西湖的每一个角落,承载着千年之传奇,寄托着千年之梦想,当今它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在这个编织了古代和现代文脉的盛世西湖里,的的确确是当代的天上人间啊。
初冬时节,置身这人间天堂,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可时间不知不觉到了黄昏,为了赶时间我们还是恋恋不舍的坐上高铁向上海奔去。
2023年1月8日星期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