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让自己活得不太随机,至少在生死面前能有一定的保证,于是趋之若鹜的进入农业文明,拒绝改变的,不是被征服就是被随机性杀死了。而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定居生活,因为你的农作物和养牲畜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因此,原来到处流浪的狩猎者,就逐渐变成了当地住民。
另外,狩猎是不需要组织的,但种粮食,你就得有村子,有乡亲,人多了就会有组织产生。小的地方叫做村长,大的地方叫首领,更大的地方就有了诸侯和皇帝的概念。大家凑到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财产。
在一个组织中,有专门负责打架的,就成了士兵,而为了给这些士兵提供吃的,就要收保护费,这就叫税收。士兵也需要指挥,指挥者往往就成了领导甚至君主。
农业社会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农作物,产生了整个产业链,然后诞生了阶级,分出来职业。另外,动物的大量驯化,除了成为了食物,还变成了交通工具,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在这些动物身上,人类也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创造,比如马鞍和马镫的发明,让骑兵瞬间就无敌了。得骑兵者得天下,蒙古人甚至横扫欧亚大陆。直到坦克发明出来,骑兵的作用才被削弱。人类和动物的亲密接触,也就产生了病菌。
粮食的发展是先出现在贫瘠的土地上,然后才在肥沃的土地发展的。考古学家通过用碳14年代测定法,最后他们发现,最古老的农作物鹰嘴豆,来自于土耳其,年代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但直到5000多年后,才在印度大陆出现。而动物方面,最早驯化的是狗,主要在西亚和南亚,以及中国,然后是羊,也在西亚和南亚,猪是在中国,牛是在印度,马最早被驯化实在乌克兰。
作者总结,西亚和南亚是植物和动物驯化最早的地方, 大概是公元前8500-8000年左右,中国发展粮食生产,跟这个时间也差不太多,美国东部则要晚了6000年。而且他的地区,主要靠传播。从别的地方引进这种农作物和动物,在本地生产。
作者还做了一个表,现在的小麦,豌豆,橄榄,都来自于西亚和南亚,那边还擅长养羊,而中国驯化了稻谷,擅长养猪和蚕,中美洲习惯种玉米,南瓜,养火鸡,美国东部基本养向日葵,亚马逊河这块,是最早的土豆种植地,埃塞俄比亚产生了咖啡,新几内亚种了甘蔗和香蕉,而欧洲从别人那引进作物形成了罂粟和燕麦,印度引进改良了芝麻和茄子。
在粮食种植物被驯化之前,基本上人类都是靠打猎的,直到偶然的机会,发现这些东西可以种下去,于是才开始种地,而停止了狩猎。然后由于一些人的迁徙,又把这些作物带到了其他的地方。这时候就发生了一个现象,依靠外来作物突然开始粮食生产,并突然发生大规模的人口更替,也就是说外来人大量更替当地土著。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在粮食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那些地区和族群,就取得了先发优势,结果就造成了富有社会与贫穷社会的长期冲突。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粮食生产者,不一开始就种地,非要等到公元前8500年才开始种地,用现在的观点来看,相比于种地来说,狩猎显得很愚蠢,因为会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极其不确定。真实情况是,种地不一定比狩猎更加优越。种地需要常年的进行劳作,而狩猎需要付出的时间更短,活得也更加潇洒。而且最早的农民,由于食物单一,所以基本都营养不良,远不如狩猎的食物多样,身体状况也是狩猎的更好。
所以,狩猎和农业在一定时间内是并存的,而在这段时间内,狩猎才是正经工作,农业才是不务正业,这种情况一致持续了1300年,农业逐渐发展之后,他的优势才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狩猎者,才开始接受农业,逐渐变成了农民。
狩猎采集者与农民是经常是相互交叉的,比如一些游牧民族在丛林中开垦土地,种植香蕉,然后趁着农闲时节,又出去狩猎,或者一个群体中分工 明确,一部分人负责狩猎,另一部分人负责种植。相互协作,分散风险。
逐渐的,猎人,农民,牧民都形成了一种职业,最后就是互相看不起,农民觉得猎人原始,猎人觉得农民愚昧,而牧民则谁都看不起。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种地和狩猎都是共存的,当时的人也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哪个更有前途
那么到底最后,种地的为什么获取了优势呢?狩猎可以获取的食物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大型的哺乳动物已经逐渐被干没了。一方面是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太多的人都去狩猎,自然动物们就越来越少。而且狩猎还有个悖论,你的技巧越成熟,工具越是先进,捕杀的动物也就越多,那么对于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所以狩猎这一块业务,随着生产力提升,人数上升,反而越来越不景气。
为了生存,这些狩猎者也就只能去种地了。而种地业务则在当时属于战略新兴产业,随着技术提升,人数越来越多,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生产效率却在不断提升。慢慢的临界反应也就出现了。所以粮食生产,就在长时间的竞争中,逐渐胜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