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正是郭敬明开始走红的时候。那时我不愿意做寒假作业,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幻城》,惊讶于郭敬明的柔情文笔和奇幻想象。
上初三的时候,新开了化学课,我对女汉子型的化学老师不感冒,在化学书中偷偷夹着《梦里花落知多少》一遍又一遍地看。读着故事,就像经历着别人的青春。
中考结束,闺蜜有一本《夏至未至》,翻开是大段大段的夏景和心理活动,膜拜郭敬明细致的描写手法。
高二的时候住校,室友有一本《悲伤逆流成河》,翻来看完,深深沉静在主人公的悲伤故事中。原来,普通的生活并不是鸡肋;正过着不堪人生的人,梦寐以求的就是正常。
高中毕业之前,郭敬明出了《小时代》系列,满篇纸醉金迷的大上海和白富美的抢眼。大学意外地考到了上海,这所没敢奢望过的城市。四年生活,我爱上了上海的所有气息,也更理解了郭敬明。
大一寒假,我从上海买了郭敬明的《青铜时代》给闺蜜。郭敬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成了我们不用言语表达就能沟通的感情纽带。
大学毕业之际,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开始翻拍电影,暑假期间,我从上海赶到苏州,跟闺蜜一起去电影院看完了曾经陪伴我们的《小时代》。无关剧情,无关演技,只有关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
左手姑娘郭敬明一支笔,收买了我和闺蜜初高中时代的眼泪和零花钱。郭敬明一部电影,把已经成熟的我们再次拉回不设防的学生时代,赚取了我们的感动和工资。郭敬明一部电视剧,让我们以欣赏的心态重新感怀主角们的学生时代。
或许所有的校园青春小说都是一样的主题和笔触,但是偏偏我们就是翻开了郭敬明的书,所以学生时代非考试的回忆,与郭敬明再脱不开关系。
无论是郭敬明深陷抄袭门,还是郭敬明被嘲笑出身被嘲笑身高的时候,我眼中越来越清晰的却是他的商业头脑。
相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韩寒,郭敬明只是从四川一个小地方来的普通孩子。他是怀着多大的兴趣,才开始动笔写了一部部的小说。他需要多用功才能保持如此高产的速度。他需要多么细心才能炼成如此独到的商业眼光。对于他,我不想批判,只比我年长几岁,能获得如此成就的人凤毛麟角;因为付出那么多努力的人本身凤毛麟角。
有人说,郭敬明的《小时代》里都是物欲横流的纸醉金迷,会给年轻人不好的导向。然而,我想,我能理解一部分他的感受。可能本地人每天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生活的琐碎与物价的高昂,觉得奢华非常不接地气。而事实上,作为外来的求学者,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她的奢华带给我的动力而不是压迫。奢华与美好在这里是同义词,都只是一个愿景,激励你不蹉跎不放弃。
左手姑娘踏入上海之前,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普通孩子,我曾到过最远的地方也无非是寒暑假去的热门城市。走马观花并不会让一个人产生归属感,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向往。即使美丽如大连,我也只是觉得这个城市很美,但他不属于我。
当我踏上热浪潮气逼人的上海,那一刻我感觉:我即将属于这里,这里也即将属于我。每一次我只身在上海陌生的街道穿梭,我都觉得这是一座值得为之奋斗的城市。她的奢华并不会让你迷失,只会激起你更昂扬的斗志,只为了能更好地享受她的美好。她矜持不堕落,她优越不傲娇。她有自己的态度。这是我眼中的上海。
我想,是上海成就了郭敬明。这座城市如此兼容并包,充满无限未知的可能性,许你愿景许你未来。站在一个外来求学者的角度,郭敬明应该是受到了上海的种种鼓舞种种未来,才敢于想敢于做,一个人活成了一支团队。
与《欢乐颂》展示出难以立足的上海不同,在我眼中,上海更多时候是樊胜美通过拼搏收获独立的傲娇上海,是安迪在金融界指点江山的铿锵上海;是小蚯蚓挨家挨户推销咖啡获得升职的梦想上海。她有自己的态度,只要你肯努力。
每一次重回上海,最让我感动的时候永远是两个。一个就是人流穿梭的热浪翻滚的地铁站,一个是夜幕低垂灯火辉煌的黄浦江畔。
你看那地铁站内匆匆忙忙的人群,脸上不是没有疲惫,但不能忽视的却是眼神与脚下的坚定,匆匆的人群让我再疲惫也能打起精神。站在候车线外等地铁的人,或独自等待,或三五成群。独自等待的人很多都在塞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成群的人有情侣,有朋友,但很少有剑拔弩张或者恶语相向的。我喜欢这个的时候看着人生百态如此平凡却又如此美好。看着看着,总会越发感到幸福,嘴角牵起会心的笑。
你看那夜色深沉的晚上,夜色包容了白天的匆忙与疲惫,风轻轻一吹,站在黄浦江边听着熙熙攘攘的声音。那是对奋斗最好的抚慰,也是对奋斗最大的激励。为了这灯火辉煌的风,努力和奋斗从来都是值得的。
郭敬明和闺蜜,伴我走过青春;上海,伴我走向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