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三十年,欧阳发起众筹,昔日红楼梦中人,重叙往昔。
三十年沧海桑田,如今班内高中生,读红楼者屈指可数,而大学生身处五光十色之绚丽世界,聊天,追剧,旅游,健身可供娱乐者林林总总,谁愿捧起厚厚的《红楼梦》,细细品味遥远年代深闺女子的一颦一笑呢?
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你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风情,我有太虚幻境,大观园美人凋零。
《红楼梦》,依然是许多人心口的朱砂痣。
10年红楼重拍,足以用沸反盈天四字形容,导演李少红不堪压力,四处辩解心诚意真,却依然被一盆盆狗血,浇得无力呻吟。嘲笑讥讽不绝于耳,观者义愤填膺,当头棒喝,只是,从此以后,影视界谁还敢再碰红楼呢?
时隔七年,一切云淡风轻,当年被各种吐槽冲昏了头脑的我们,是否早已平息了愤怒躁动的心,不如今日,重品新红。
经典难以超越,人所共知,但时代在发展,观众群在变化,即使我们,无论多么留恋老《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西游记》《红楼梦》,但我们会时常重温吗?我们只是难舍心底的那份初相识的惊艳,牵挂着那个时代懵懂稚嫩的自己罢了,当年为之疯狂的人尚且很难重复观看,更何况新生的当代观众呢?老《封神榜》中傅艺伟再美艳绝伦,可他们宁愿看新封神中英俊潇洒青春无敌的姜子牙,你说李若彤版小龙女玉洁冰清,不染凡尘;他说刘亦菲版亦白衣胜雪,更令人怦然心动。经典名著翻拍总是好的,至少它能成功地引起社会关注,制造多种话题,能让许多久已未受名著滋养的年轻人心怀好奇,打开尘封之书,探究他们不愿触及的未知之境。
新观众需要新影视。经典,更需传承。
重看此剧,也可知李少红之谨慎,对白几乎原封未动,剧情虽略有变化,但基本紧贴原著,旁白虽然刺耳突兀,但对于未读过原著的观众,恰好起到了解说的作用,而对于熟知红楼又懒于翻书的读者,仿佛往日读书之回忆又重上心头,那熟悉的字句,不正是某一年某一天自己空窗静坐,悉心细读之文吗?总是一种新奇,触动沉睡的记忆。
新版总有优势,技术的进步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如梦似烟的太虚幻境,气势宏大的省亲场景,建筑精巧的大观园,飞红万点愁如海的花谢花飞……甚至那咿咿呀呀的背景音,细听都觉蕴含无尽的悲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看新红楼,一样悲从中来。
只是瑜难掩瑕,它仍是失败的,当年曾被挖苦“红楼拍出青楼味儿”“不是红楼是聊斋”“两亿砸出废品来,剧组真有才。”没办法,红楼重拍关注度太高,导演很想创新超越,投资者却多方安置演员,网友联欢疯狂吐槽,各种评论唯恐天下不乱,导演气急败坏,众人拍手称快,演员拼劲全力,观众冷嘲犀利,一举一动,皆成段子。
也许,新红楼成了导演和众位演员都不愿触及的一个难堪的回忆,甚至,老戏骨们也一并被黑的体无完肤,谁之过?
蚊帐服装,黄瓜发型,黛肥钗瘦,贾母是黑山老妖,可卿是黑衣寡妇,宝玉像舒克贝塔……十宗罪?岂止。
且由晴雯,窥豹一斑。
经典场景晴雯撕扇,少女可爱娇憨,令人心驰意迷,明知她淘气,却不忍责怪,反情不自禁,为之叫好,小小扇子何足惜?美人一笑解千愁。
新红将场景安排到夜晚,虽更贴合书中“晚间”的描写,却使画面显得昏暗不明,影响了人物的明丽之美,且不论背景,只看角色。原著中,宝玉吃酒归来,回到院里,见乘凉的枕榻设下,塌上一人闲卧,以为是袭人,一面推她,一面问:“疼的好些了?”只见那人翻身起来,说:“何苦来又招我?”一句“何苦来”,几多委屈多少伤心,就算早上我失手跌了扇子,你也不该怒责于我啊。
新红中,宝玉摇晴雯,晴雯竟然猛地坐起,大声吼道:“何苦来,又招我!” 声色俱厉,面容铁青(感觉),看到此处,若不震惊,才是奇怪。晴雯是有些恃宠而骄,是有些直言不讳,但何时是如此不懂分寸,居然对着宝玉大嚷大叫,像一个骂街的泼妇,居高临下对着一个恍若有深仇大恨之人,如此的咄咄逼人,高冷傲娇,令人不觉生疑,这是那个可爱娇俏愿意病中不辞辛劳勇补雀金裘的晴雯吗?她哪里来得勇气,对着主子宝二爷如此大呼小叫?“佳人难得态憨生,弱质娇柔貌娉婷”,晴雯怒宝玉,只是娇嗔,只是妒意,只是一种憨态,何时变成叉腰叫板的市井凶狠了呢?
接下来,剧组对原著此段进行了小小的修改,原本是宝玉问她你白天该不该为小事生气,电视中变成了宝玉讪笑着说:“我以为是袭人呢”,编剧也许感觉唯恐不能表现晴雯的倔强,让她又吼了两句“袭人在里头呢,别拉拉扯扯的,怪热的。”配合的居然是一脸的嫌弃和厌烦,看至此处,刚扶上的眼镜再次跌掉。原文中,晴雯第三次开口就“嗤的又笑了”,一个“又”字,可知她此前说话委屈撒娇是多于怒气的,也可知她的表情是十分柔和的,这里可好,变成了真理在握,不依不饶的斗士!如何让盛怒中的她“嗤”的能笑呢?若这时就笑,神经太不正常,若这时不笑,又不符合原著精神,于是,编剧独出心裁,自作主张让宝玉来了一段,“那好啊,我也歪着,来来来,你也歪着,咱俩一块歪着。”然后晴雯才笑。晕!这个桥段明明不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玉和黛玉的经典对白吗?何时到了此处?
私改经典片段,且不合情理,如何让人信服入戏呢?接着,晴雯开始撕扇,两人都大笑,很开心,然后顺道也把麝月的扇子撕了,可是,演员除了高兴哈哈大笑外,丝毫也看不到属于晴雯的那种古灵精怪与可爱娇俏,只见剧中二人前仰后合,剩下观众“友邦惊诧”,真是莫名其妙,无趣的很。
角色定位不准,未能把握人物内涵,如何让观众爱而怜之呢?导演,编剧,演员,是谁之错?
34集中,准备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趁机进谗言,挑唆王夫人整治晴雯,晴雯此时生病,精神状态不好,时间又紧,所以未能细心装饰,匆匆前往,王夫人见她有西子捧心娇媚之态,十分厌烦,故而将其逐出大观园,远离宝玉。此举直接导致了晴雯之死。
无论多么美丽要强,无论如何聪明伶俐,却终为奴婢,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被践踏被损害,正如判词所写“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可不知新红楼是如何把握这个角色的,竟然把晴雯演成了大无畏的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地下党员。雄赳赳气昂昂面见王夫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还是晴雯吗?
听到王夫人要召见,原文是“晴雯只能跟了他来”,“只能”,不愿,但不敢不来,心里正七上八下,因她“素日不敢出头”,一个“不敢”,说明晴雯并非不知轻重,不明尊卑之人。而剧中却如此演绎,晴雯听小丫头说王夫人唤她去,先照了照镜子,睥睨着自己镜中的形象,似乎颇为欣赏自得,丫头让她整理妆容,她一脸无所谓,披一件红色外衣就上路了,拜托,能不能将衣服穿好呢,一路上的时间不够充分吗?进了屋,见了王夫人,大喇喇的看着,满脸的骄傲神色,这些表情的根据何在?王夫人说她:“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做这轻狂样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着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宝玉今日可好些?”火药味已经很浓了,书中写道,她已知被人暗算,但不敢做声,忙跪下,说自己不大到宝玉房里去,此时的晴雯,十分心虚,十分胆怯。只能做出一副不近宝玉且柔弱的姿态,期待着王夫人的大人大量。
可电视里,晴雯听了问话,非但没有跪下,反而一边穿衣一边整理头发,直视着王夫人说:“宝玉屋里我不常去,只问麝月和袭人两个吧。”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试想她内心的担忧从哪里体现?竟如此镇定从容,没有丝毫害怕之意。并且,始终直视王夫人,当时的境况,王熙凤尚且敛声屏气,生杀大权握于别人手中,晴雯哪里来得胆子正视王夫人,并且是面带挑衅的直视?气势俨然已凌驾于王夫人之上了。剧组是想通过此节充分展现晴雯的反抗精神吗?如此怪异。
别忘了,晴雯并非民主志士,为争夺什么正义公理而舍身抗争,她非常清楚自己只是贾府一个出身低下的奴婢,平时对宝玉任性,是因宝玉宠爱,给了她口不择言的权利,纵使言辞犀利,也不过针对地位相近或不如自己之人,此时面对的是王夫人,她再任性造次,也绝不敢在王夫人面前有半点流露,装什么大尾巴狼,圣斗士。且看平日她哪敢在王夫人前露面呢?
玩笑之处与正经场合,晴雯是分的很清楚的,即使对宝玉生气,也是十分注意尺度的,哪敢由着自己的性子,展现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呢?
两段晴雯重头戏,只令人得出一个结论:晴雯之死,咎由自取,晴雯被逐,纯属活该。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正因为晴雯貌美娇憨,心灵手巧,率真可爱,全无“媚骨”,对狗仗人势之人零容忍,与宝玉情投意合情深意重,我们才感觉她的死是封建势力对柔弱女子的无情摧残,是一朵美丽娇艳的幽兰被狂风连根拔起,才值得曹雪芹用大段篇幅字字血声声泪为她写了《芙蓉女儿诔》。
演员美丑,服装造型都可以渐渐熟悉接受,唯有对角色的本身内涵演绎的偏差,导致了热爱红楼的观众吐槽弃剧。特别是种种难以言喻的表情,令人郁闷,比如游太虚幻境一节,警幻仙姑为何眼神对宝玉无比轻蔑呢?
也许,导演并未认真研读红楼,故而会出现“贾琏找两个清俊小厮出火”被演绎成替琏二爷拔火罐的笑料;也许,演员并未读过红楼,而仅仅是读了剧本,所以人物与表演有着重重的隔阂,只是穿着古装罢了,只是说着书中人物的台词罢了,况且,能说着那么拗口的对白还要注意表情仪态,实在太难为我们90后的小演员了。
一部剧的失败是一个团队的失败,演员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却承担了来自社会各方的恶意,甚至有新红美女皆为刘志军潜规则之流言,几年后,看到黛玉的扮演者蒋梦婕的采访视频,她非常委屈的说:“我从不认识他,当年的我连初恋都不曾有过,只是没人给我解释的机会。”这社会的确黑幕重重,但对于当年新红的小演员们,许多人真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和讥笑的。
如果当年,我们对新红楼能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正面的支持,少一些嘲笑和对抗;如果主创团队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虚心,认真研读《红楼梦》,向红学专家诚心求教,也许这两亿的投资会花的更有价值,也许一样能拍出不逊于87红楼的经典新红。
只可惜,一切不过假设罢了,“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事俭梳妆?”金钱利益侵染艺术,急功近利只求速成,拍宫斗穿越或许差强人意,但对《红楼梦》这样的恢弘巨制,无论如何只能望洋兴叹。
只是,还是希望未来,有人重拍《红楼梦》,弥补87版的缺憾,再造“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重现芳香美丽的“女儿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你可知?90后,00后久已不读红楼。
经典翻拍多尴尬,喧嚣褪去品新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