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哥
秦兽写了一篇评论电影狗十三的文章,让我动了心思,也跑去电影院里,看了一遍电影。或许去的还不是时间,若大的影院里只有四个观众。其中,一对或是年轻的恋人,还有一个女孩,再有一个就是我。我是一个五十岁的老男人。那一对坐在前面,我坐在中间,单独一个女孩坐在最后排。我从电影结束观众出场时,看清楚的观众布局。电影院的名字就不说出来了。既然看电影,就说一说电影的内容。
电影讲述了十三岁花季少女李玩和她的名叫“爱因斯坦”的金毛犬一起成长的故事。一个狗,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所以名叫《狗十三》。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西安,西安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也有许多金毛犬,所以取名《狗十三》。我注意到电影的名字还有一行英文为“Einstein and Einstein”,二只名叫“Einstein(爱因斯坦)”的金毛犬故事。观众会发现,一只是她的爸爸买来送给她的,一只是她的后妈买来送给她的。唉,我家的后院有二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好啦,《狗十三》的故事开始了。
电影故事的时间从2006年开始,西安市第十中学的中学生李玩生活在爷爷奶奶家,她的爸爸忙工作忙着照顾刚生了儿子的妻子,便将李玩交给她的爷爷奶奶照顾。这个敏感的小姑娘讲普通话,她的家人都说方言。我是关中土著,对方言蛮习惯!但是,这个要认真看一看的电影。通过李玩的成长故事,对于当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二代家长而言,太过讽刺和批判了!我们的每个家庭对待年龄十三岁的孩子,多么像李玩的身边亲人长辈一样?
我们让李玩必须面对父母离婚的现实。父亲再婚还有了一个小弟弟,对李玩的陪伴很少,只好交给爷爷奶奶。我们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以为将孩子的生活交给爷爷奶奶最可靠。爷爷奶奶的潜意识里,重男轻女,从家人的态度中,让敏感的李玩伤心又孤单!
当父亲的为了讨好女儿,买了一只小狗给李玩作伴,爷爷买菜时遛狗,居然弄丢了小狗。小狗已经成为李玩的玩伴和精神寄托,狗狗丢了,一家人不敢面对,竟然隐瞒着李玩,并且以为买了一模一样的狗,可以瞒天过海。李玩发现不是她的爱因斯坦,家人却都说就是爱因斯坦!这种成人死不认错的做事态度,以及自以为是的生活方式,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带给正在成长的李玩,不能不说是一种伤害。
当李玩的父亲带李玩参加弟弟的生日宴,全家人对男孩的爱让这个女孩露出失落的笑容。当李玩英语考试第一名,打电话让答应自己考试第一名会去天文馆的父亲去看《宇宙的秘密》时,父亲却带自己来到领导的聚会,父亲居然让十三岁的李玩给领导敬酒……一桩桩一件件的成长代价,原来就是要求孩子必须成为大人喜欢的模样,这实在是太痛苦,太过分了!
或许受伤害的李玩就是一代人的投影。这一代人的孤单、寂寞、敏感的成长历程,的的确确就是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爷爷奶奶也罢,爸爸妈妈也罢,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少的真诚?我们何尝不是以自己认为的好吃好喝塞给孩子们说,快点吃罢!我们以自己所认为的学习考试成绩目标来要求孩子,当孩子真的达到理想目标的时候,我们真的分享过孩子的快乐吗?我们所做的大概只是将功劳和光环套在自己的脸面上,基至做为自己成人圈子里骄傲的资本!我们对于我们的下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况且离异家庭较多的现实社会,究竟给予过怎样的关怀和温暖?
现实之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或者要比李玩所走过的生活处境更无法承担,更加地沉重!电影《狗十三》的结尾,落脚在不吃狗肉和关爱流浪狗。或许从更深远的层次来看,李玩和狗狗做为活生生的生命,现实中真正缺乏的,的确是来自人类的真正成熟的爱和尊重,热情和温暖!这个电影选择在严冬播出,更说明生命的成长过程需要阳光和温暖!
秦兽是肉做的铁,秦兽的冰冷是真实的,就像他的文字。秦兽的影评将别人对西安方言的胡咧咧,冷松地怼:你说的是个锤子。他不满胡乱演绎,批评那些说“十三”,其实就是陕西话“斯坦”,真是无耻近乎勇!他说,电影里李玩的爷爷的扮演者智一桐先生21岁进入西安话剧团,27岁加入西安电影制片厂,一直到退休都生活在西安,因此,虽然他出生在北京,但西安话还是很标准的!他说,《狗十三》原名《狗13》,编剧焦华静解释的意思是“一个十三岁女孩儿和狗的故事”,或许焦华静根据本人的成长经历而改编的作品。“狗13”解读为“狗B”是合理的,用“狗B”命名,颇有诚意。狗B的青春,狗B的教育,我们谁没经历过?个中讽刺意味大家自己体会。
秦兽说他对凡是深刻能反映童年的电影,都抱有深深的恐惧,犹如记忆深处沉默的羔羊,因为他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亲的棍棒和他施加在别人身上的棍棒中度过的。这个有着悲惨童年的中年男人的视角是毒辣的,观点也是刻骨的。
他认为一一
社会塑造(或者说扭曲)了成年人,成年人再来塑造孩子,家庭成长、民族成长,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他觉得电影十分值得看,看得堵心,堵心无非是戳到痛处,揭起群体记忆的伤疤。这才是现实,不面对现实,怎么活下去?
秦兽结合片尾李玩在巷子里掩面而泣的场景,推断镜头是从南面的冰窖巷往北面拍摄的,刚好把西安天主南堂的“天主堂”(五星街那个)三个字的门额拍进去了。秦兽理解的这个镜头的隐喻意义:就在圣父、圣子、圣灵和圣母玛利亚以及各种圣保罗、圣彼得、圣安东尼的注视下,在各种“爱”的光环的笼罩下,一个纯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迫放弃真实的自己,向世俗屈服,在神的注视下,掩面而泣,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神迹难企。
秦兽的眼睛像狼的眼睛,颇有穿透力!他在影评中写道: 第一个镜头是李玩长满青春痘的额头和戴牙箍的牙齿,以及她那句“人们夏天忘了冬天的冷,而冬天又忘了夏天的热”的台词,满是青春痘、并不光洁的额头,寓意着这青春期孩子的故事不会平坦,颇有意味的台词暗示着李玩是个有思想的孩子,通常这样的孩子都比较有个性,所以,还需要有一副“钢箍”。
电影里大人们用错误掩盖错误,从没想过真诚地跟孩子说一声“对不起”,这是我们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须意识到的问题!狗丢了,再买一只狗,是不是也该征求孩子的意见?考虑孩子的感受?睁着眼睛说瞎话连个磕绊都不打,这绝对是很多家长的毛病!放大来看,更是国人的劣根性。当李玩坚持说买回来的确实不是“爱因斯坦”,买狗的继母翻了脸,说“你是跟我过不去还是跟全家人怄气”?拿这样的话说斥责一个13岁的孩子,立逼得李玩发出值得深思的至理名言:我不是非要一只狗。秦兽在影评里分析道:
第一、李玩要的是真正的“爱因斯坦”。
第二、“爱因斯坦”真的找不着了,你们给我一个说法,而不是继续用这种方式来骗我,在这里,李玩要的是平等对话和尊重。
但是,没人给她平等,父权社会、男权社会,一个小女孩儿的呐喊,没人听见,听见了也没人在乎。这是电影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
电影的精采之处,着力于每一个细节,李玩在反抗的无奈之中学会了自己像一条狗一样被逐渐驯服,逐渐“听话”、“懂事”,从喝牛奶就吐到喝下一整杯牛奶,从爱狗如命到面无表情地吃下狗肉,李玩,完成了自己青春岁月的成长。当电影结尾的时候,李玩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滑冰队教练的注视之下,不得不连续喝下几口不爱喝的牛奶,当弟弟不停地滑倒,恳求教练拉着他,一边抹眼泪一边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站在场外的李玩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一丝冷冷的笑意,她发现人的成长将会继续重复下去……
感谢秦兽的影评让我去看了这部电影!身为家长,我应当给孩子道歉。对不起,爸爸何尝不像电影里的李玩的父亲一样,不会爱,不讲理啊!甚至还不如人家有车有钱,会做生意还有老张那样读过很多书的酒友。或许,自以为读过很多书的爸爸就是那个老张罢!如何才能够用爱来关怀孩子们的成长?救救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