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拓宽思维,拓展认知。
继续啃读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就遇到了“第一性原理”这个我比较陌生的理论。
何谓第一性原理?
对于我这个文科生的脑袋来说蛮陌生的,加上我本就是个不喜动脑子思考的人,即使读了几遍概念还是不大明白。只是模模糊糊的觉得是一种普遍性、因果性的原理原理。
听说这还是借用了量子力学的术语,是由埃隆·马斯克首次提出来的。这个人的脑子,怕是整个世界人群叠加在一起,他都是金字塔尖的塔尖吧。
第一性原理是指从最基本的条件出发,通过解构分析各要素,找到实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这个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即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该原理强调从问题的最本质核心出发进行推理思考,不被过去的经验或各种参照细则干扰。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建构起这种理论模型的人,不管是做事情还是分析问题,都足够冷静、客观,能够最大限度的剔除掉干扰因素,能做出最优化选择。
《高手教师》的作者魏智渊老师认为,能透彻理解第一性性原理的人,大概率可以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必考虑生计问题。
天呐!这是多少人这一生终极目标!这恐怕需要实现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这类“双自由”的“精英人士”才能做得到吧。
魏智渊老师因为有足够的积淀和能力的加持,他可以“点兵点将”一样的选择接受谁(或拒绝谁)的聘用,而不必把工资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这不就是拥有了可以“说不”的权利了么?
这正好和龙应台在给自己儿子安德烈的信中所说的那段话,有相同的精神内核: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所以前期用功努力,后期“说不”时才更有底气。
看来,这“第一性原理”真的相当“厉害”,需要我等凡夫俗子都能认真修炼。
因为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底气,他的财富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让他有余力去做想做的事情(包括帮助别人)。这不就是财富能给人带来的积极的正向的好的影响吗?这个时候可以很任性的去做一些简单的却又是特别快乐的事情。
怪不得金字塔顶尖的人能活得更“任性”一些、潇洒一些,更自我一些。我相信这部分人群中绝大部分深谙“第一性原理”。
作者魏智渊老师认为对金钱的过度热爱是匮乏时代的哲学,如今物质已经足够丰盈了,人应该重新确定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如何确定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不要把眼前的选项进行简单世俗意义上的比较,而要往深层的追问:最深的需求是什么?怎样的选择才能满足自己。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能否忍受生命无意义的停滞和重复,能否摆脱空虚的掌控,让自己活得更有存在感,更有成就感一些?
自由才是该放在首位的。
自由是个奢侈品,是人在知识和问题面前的自由感。
扪心自问,这对我而言恰好是极度极度匮乏的。
魏智渊老师说,他想撬开知识的坚果。我看到这句话就赶紧对照自身。
我是连坚果都几乎没有触摸过的人,更别说有撬开坚果的“工具”(支持、能力、格局、视野……)了,又怎能撬开知识的坚果呢?
安徒生透过《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想告诉人们,拥有人类的不灭灵魂才是小美人鱼的终极梦想,而不是我之前肤浅地理解成她渴望拥有王子的爱情。
这不就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最佳的注解脚本么?
拥抱挫折也该列入其中
生活就是不断的建设和任其破坏。
这话很有阅历感沧桑感。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的,不能再纯净了。
这是托尔斯泰在《苦难的经历》中的一句话。
这应该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之后的顿悟吧,因为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之后,才能认识到每一场挫折的珍贵之处。
就像手上的茧子和伤疤会在未来变成铠甲,反过来保护手一样,应该学着拥抱挫折,拥抱磨砺,这些都是来“渡”我们遇见并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因缘呢。
缺了这些的价值和理念,我们只能在平庸的“温水”中继续被煮着。
尤其欣赏魏智渊老师下面的这一段话:
人到中年要学会在练习中隐忍,这隐忍包含了理解和自由,学着理解人性中的种种幽微之处,用慈悲之心来看待,同时保留一份“非暴力不合作”式的自由。学会放下,用减法生活。何必恨一个人或对某一件事耿耿于怀,不如换个心态,去接纳、去包容,去同情。
在我之外,无物存在。
真正的“第一性”原理,应该是无止境的生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