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世界容易,
取悦自己却很难。
别总让自己很累,
别总是睡得很晚。
看这篇文章之前,请先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时至今日,不仅是新闻明星电影电视能制造热点,连一个某品牌关于健康日的广告都能成为爆红热点。
这个名叫《健康,本该如此》的广告短片,讲述了现代年轻人,集体陷入病态的生活习惯,也共同拥有亚健康的生命状态,在追逐梦想和怠慢健康之间,不停摇摆,踯躅难行。
“你在朋友圈出售了一张闲置年卡,电梯坏了,你自嘲说今天可算运动了一次。”
“你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
“听说手机屏幕辐射大,你换了张绿色的壁纸。”
“你在凌晨三点转发遥远城市有人猝死的新闻,再给自己定了五个起床闹钟。”
“你听闻某个朋友得了癌症的消息,难过之余,开始有点担心自己。”
……
现今社会,“忙碌”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流行病。
身边的人总是抱怨,觉得好像自己一直在工作,很少有自己休闲的时候。
有朋友说:“父母总催我找对象,但我平时那么多工作,哪有时间和人谈恋爱啊?”
还有人说,为了满足工作的种种需求,他们会尝试同时完成许多事、压榨自己的睡眠时间,根本没时间休闲。
而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模糊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多少人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时刻在线”的状态中。
难得的休息时间,依然手里紧握着手机,说是休闲活动,同时也是工作,时刻回应着客户的和同事的信息。
我们越来越少的拥有纯粹的休闲时间。
一天里,似乎只有午夜以后的时间,才真正可以从工作中“下线”,拥有一点个人的休闲时间。
而这也让我们越来越晚睡,也正是短片中说的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深的夜,调侃说自己得了“晚睡强迫症”。
“忙碌”是成功的代名词吗?
人们之所以会让自己持续地忙碌,可能是因为如今的工作环境鼓励人们成为一个“工作狂”。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不断工作才能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责任心。
老板每天在朋友圈里转发“不要等领导来安排你的工作!”
“雷军凌晨2点下班、刘强东睡4小时,库克3点45起床,你呢?”
你只能勤勤恳恳的工作,到点也不敢下班,甚至会在原本清闲的时候也假装不断地在工作,因为害怕自己一旦显得很闲,会被指责“工作懈怠”,或者“不合群”。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鸡汤,“不怕别人比你优秀,怕的是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些文章声称:根据华尔街统计:每天睡4小时的人,年薪基本在400万以上,以此为基础,多睡1小时,薪水就要除以4。
当你还在床上睡得深沉,全球年薪最高的大佬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乔布斯4点起床,库克4:30起床,巴菲特6:45起床,扎克伯格连续几天不睡是常事。雷军 8点起床,潘石屹 6点起床,任志强更早。
……
我们看着这些公众号,日渐焦虑,陷入恐慌。
似乎不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点就即将被所有人迎头赶上,害怕下一个掉队的就是自己。
唱着“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带了两年半”的时候,你一定觉得这一切都是老板的错。
然而,你之所以累得像狗、作息紊乱、越来越胖,真的是因为老板让你加班吗?
在很多时候,让我们过度工作的其实是自己。我们是被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驱动,而选择了加班。
我们的“讨好型人格”让我们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为了让别人满意而熬夜加班。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尽职尽责,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
除了一句“老好人”的评价,你的帮助对自己和团队都没有好处,牺牲自我成就的却是他人。
我们语速飞快、兴致勃勃,似乎永远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吃着老板画的大饼,给自己打着鸡血,我们告诉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殊不知,我们终将成为的不是人上人,而是“工具人”。
我们熬着夜,喝咖啡吃外卖续命,日渐发胖。
有多少年轻人,还没有凑够二百万首付,却成为了二百斤胖子。
在日本,“过劳死”(karoshi)这个词则在近年来非常流行。1994年,在日本25-29岁的人群中,有一千多人因过度工作而死亡,大多数“过劳死”的人一年的工作时间超过3000小时,每周工作超过58小时。
除了“过劳死”,2007年,全日本官方记录中,与工作相关的自杀案例共有2207例,其中30%的人自杀的原因都是过度工作(Jungerman,2012)。
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也显示,超时工作的人更容易抑郁:比起每天工作7-8小时的人来说,工作11小时以上的人抑郁症的发病率要高出2.43倍。
在这个时代,在都市里奋斗的中国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大部分人都要怀着压力工作,以获得未来的发展和回报。
忙碌,正在吞噬着原本属于你自己的生活。
当工作逐渐控制了你,如何夺回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不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表现,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大多数人只会关注你取得的成绩,并不会关注你着期间付出的痛苦和艰辛。
取悦世界容易,取悦自己却很难。
别总让自己很累,别总是睡得很晚。
晚安。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