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似乎要很多钱才能做投资。
正是这道心理上的鸿沟,阻碍了大众对于投资的学习和参与,使得“投资要趁早”的道理大部分人能够体会的时候已经晚了。如果这句话还有后半句的话,我想应该是“现在也还不算晚”。
大众对投资通俗的理解,大概是“让钱变得更多”,那么让钱变多是不是就是好的投资呢?
不一定。
2000年100块钱存在银行,按4%年利率算,2022年连本 带息为237元,22年时间增长了137%。然而过去这22年,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幅度都远超137%。
2000年理发五块,如今三五十,猪肋排七八块一斤,如今三十多。房价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房子叠加了金融属性,不能单独用物价上涨来解释。
物价上涨在经济学上称之为通货膨胀。
合格的投资至少要跑赢通胀,否则即便钱的数量在增加,其真实购买力仍然在缩水。
遗憾的是,包括银行存款和国债这些无风险品种,其投资的收益率扣除通胀后都极低,甚至为负收益,就像我们之前举的银行存款的例子。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冒任何风险,就能让资产购买力持续增加,那么富人只要投资这项资产,不需要努力便可以永远的富下去,而且越来越富。
那么,这项资产必然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涌入,造成投资过剩,从而把回报率压低到无利可图的程度。
中国人喜欢储蓄,这意味着大部分中国家庭都在用低效或者无效的方式在守护自己的钱。
绝大多数普通家庭都把多余的钱以“货币”的形式存在银行,在通胀的作用下,钱不断贬值。而富人们反倒跟银行借钱购买资产,比如贷款买房,投资企业,在通胀的作用下,他们的负债在缩水,资产却在增值,越来越有钱。
因此把钱存在银行,实际上是“穷人在补贴富人”,这是一个残忍但恰当的说法。
钱少没必要学习投资,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投资不单是钱生钱的游戏,学习投资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业机器的运行规律。
我经常在小区周边运动,对小区周边的商铺有很多观察。很多店铺从开业那天起,就能猜到大概率开不下去,比如社区商业街开一家女装店,或者包包店,二三十万的投资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打水漂,因为这些店铺根本不适合开在社区,这些店主如果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思考过投资,多了解一些行业的竞争格局,具备一些商业思维,就不至于犯类似的错误。
学习投资也让我们洞察人性,了解事物的基本发展规律。投资的底层逻辑,包含了很多哲学思考,大师们在谈投资的时候,经常在谈哲学。
学习投资让人豁达,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积极意义。希望你在学习投资的路上能有所收获。
让理财成为一种人生态度。我是强哥,聊投资但不功利,让认知匹配欲望,我们一起认真学习,慢慢变富!喜欢强哥的内容就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