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远去的乡村语境

远去的乡村语境

作者: 布鲁克林的群鸦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21:38 被阅读0次

    在夜里,我会想到那时候乡下的星空。那个夜晚,在农家的小院子里,时断时续的蝉鸣托举着流转了千年的银汉。爸爸让我抬头看看夜空,看看浩渺星辰在深黑的画布上写下的壮丽诗行。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星空,看到无边的夜色里散落着无数个跳动的梦。

    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注视星空,后来的夜色里霓虹灯成了无法撼动的主角,但我偶尔还会回想起那个夜晚。这时,我就想动笔写写乡村。小时候的春节几乎都在乡村度过,乡村在我眼里就凝聚成一张张带有炊烟的全家福。回忆太多,一张全家福装不下,我就想把它们写在纸上,写了几次都半途而废,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最近读到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名为《我不是一个好儿子》的散文,他在文中纪念了他一生都生活在乡下的母亲。文中人物的每一句话语都填补着那乡村的夜里缺失的记忆。“日子没乡下整端”、“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人一死了就有了日子了,不觉是四个年头了”……这是声音,在面对乡村时,我不知道它的声音。每当我回忆起乡村,那空旷的夜就浮现在眼前,但每当我寥寥数笔写完夜空后,一切都寂静了,在我的脑海深处,乡村没有说话。

    我尝试通过想象为那个乡村添上只言片语,但读来总像是远山上高高竖立的电杆,与这千年如一的群峦格格不入,这时候,我才发现乡村的语境离我已经很远很远了。记忆中老家乡下的人说话声音都很大,带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因此每一场乡村的宴席都是喧嚣的,但当我想要接近那些声音时,我无法听懂里面的任何一个句子,那种粗放的话语被记忆里的修辞剪切、拼装,变成一种近似耳语的低鸣,失去了它原本的模样。

    忽然想起贾平凹的另一篇散文《月迹》,当中的一句话在语文课上曾被拿出来反复赏析,那是一个乡下孩子眼中的月——“月亮是个好”。短短五个字,没有任何修饰,严格说来甚至不太符合汉语语法,仍然成为了文学上的佳话。直到现在我才能理解,这样一句话凝聚了那种语境下最朴实的感动,看似拙劣的笔法下是作者对乡村,对童年的深刻记忆。这是作者笔下,现实的乡村语境和文学的艺术创造之间取得的最大公约数。

    辛弃疾闲居江南时曾写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旁卧剥莲蓬”。如今,他写下《村居》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座庞大的都市,闪烁的霓虹灯开始讲述着新的时代,那些生长在乡村语境里的故事躲到了夜的深处,用越来越低的细语呢喃着零零碎碎的感动,在渐渐消失的乡间小路上渐行渐远,远成了天上无声的星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去的乡村语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ri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