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因为有极端的善存在,所以有了极端的恶;因为有极端的恶存在,所以有了极端的善。
极端的善和极端的恶,本质上并无不同。凡事适度有益,过则成灾。再好的东西,过了那个度,也会变成一种灾难。爱过了度会变成一种溺爱,热情过了度亦会让人感到尴尬和无所适从。
极端=绝对,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善人与恶人,也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存在的,只是人们那些关于善恶的评判标准、那些标签。
争论对,本身就错。因为没有谁是一定对的,也没有谁是一定错的。众生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看待问题,一切不过是自然的因果。
以极端的善的方式教育孩子,会压制孩子的自然天性,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要么变得自卑或抑郁,要么变得叛逆跟父母对着干,甚至心理扭曲发展成极端的恶。
大力推崇善并不是好事,因为会引发人们争相效仿。当善变成一种模板,一种标准,它就会变得僵化,缺少了灵动和生命力。人人以善为荣,就必然会以不善为耻,那么这个时候,人本身存在的“不善”的部分就会被压抑和隐藏。善良很多时候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但是隐藏,并不代表不存在。压抑到一定程度,迟早会显现和爆发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外界的那些所谓的“善”的标准,那他就一定是“不善”吗?有没有可能是一种创新的善呢?
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停留在二元对立的层面,简单来说,就是不是善的就是恶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永远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打转,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实际上善与恶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那就是有善有恶;黑与白之间还存在灰色;每个人的观点既有合理的部分同时也存在谬误。也可以理解为,既有对也有错,不能一棍子打死。这就是三元思维——中庸之道。
韩愈《师说》有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千万不能认为自己年长一些、经验比较丰富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真理,因为大部分真理都是相对的。家长、老师有时不一定对,孩子、学生有时也不一定错。
如果一个老师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把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如果学生的观点跟他不同甚至相反,他就会批评甚至是打压。那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老师自己思想上不会进步,反而会扼杀学生一些好的想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多可能会造福社会的新点子,就是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这是非常遗憾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以此为戒,以身作则。对于那些所谓正确的标准,如果父母自己都没做到,却希望孩子做到,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孩子就算口服也不会心服。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老师和家长,应该自己首先以身作则,这样潜移默化之中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家长或老师把自己搞的高高在上,以权威的姿态命令孩子,只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抗。
有智慧的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有智慧的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问题,批判性吸收,而不是全盘接受或是一概否定。
很多时候一个观点在这个地方被认为是对的,很有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就被认为是错的。谁又有把握敢说自己认为的,就百分百正确呢?
教育,应该是唤醒人性良知的过程,而不是偏激地把孩子改造成父母或老师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因为这种希望源于个人主观意志,是自己认为对的。但孩子未必就这么想,孩子也许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想法有时会与父母或老师希望的背道而驰。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是让孩子做他自己。是全力支持他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让他活在任何人的期待里。真正的爱,是成全,亦是放手。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能相互理解,是因为双方都想表达自己,而忽视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哪怕有一方愿意暂时放下自我,去聆听对方的心声,也就能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内外达成一致,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理解父母,各退一步,达成一致,双方共同为了对方的心愿而付出的时候,就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无善亦无恶。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并没有善恶之分,善恶都是人强加到它上面的。如果去掉那些善恶的标准,一切都是自然的。
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
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粪便我们第一时间想到是恶的,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外在的那些善恶标准都是人为定的,有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喜欢就是善,不喜欢就是恶;得到就是善,失去就是恶;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善,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是恶。
但实际上,每个人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各不一样。同样一种东西,很有可能一个人喜欢,而换做另一个人就讨厌。你能说喜欢这个东西的人是对的,而讨厌这个东西的人就是错的吗?事实上,喜欢和讨厌,是出于人的自然天性。谁也没有资格说我喜欢这个东西,就一定非得让别人也喜欢它;我讨厌这个东西,就非得让别人也讨厌它。
很多人把得到看成是好事,把失去看做是坏事。而事实上,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旧人离去而新人到来,这不过是自然的循环。顺境的安逸中隐藏着逆境的祸患,逆境的痛苦中同样孕育着顺境的生机。最美丽的东西往往最危险,最不起眼的事物反而能得以保持长久。好事里面有坏事,坏事里面同样有好事,好人有你看不见的坏的一面,坏人同样有你看不见的好的一面,是好是坏,谁又能说得清呢?又何必执着呢?
利害一体,共存共生。利越大,相应的害也会越大。正是因为有了光明才有了黑暗,也正是因为有了黑暗才有了光明。有起有伏,才是人生。如果没有那些苦难,我们又怎么会珍惜这世间的美好和温暖?自然总是以它自己的方式,维持着大整体的动态平衡。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最重要的,还是相互尊重。各遂其性,各行其道,谁也别妨碍谁。如果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样子,就好比世界上的所有花都一个颜色,生命的独一无二性也就无从体现。世间万物虽然聚到一起,但走的是不同的轨迹和道路。无为而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万物本身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无善无恶才是心最自然的状态,是心的本来面目。
③人虽然没有好人与坏人,但人有善念和恶念。君子和小人不是两种人,而是一个人的两种状态。恶念,来源于私欲。过多的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在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同时防止过多的贪欲,便是无欲。找回本心,一切遵循良心行事,自然无私。
任何人,都有至少两个面。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其中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一口咬定对方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话往往会流于表面而偏离本质。
《仙剑一》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识别他们的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就是良知。
良知能知善知恶。良知每个人生来就有,本自具足。即便是那些通常被我们认为的坏人,也同样具有良知,只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很多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他们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人,生来皆有一颗本真之心,这颗心同时具备真诚、仁爱、诚信、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恻隐、清净、光明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是一种感觉,用言语很难言说。这就是我们的真心,也是我们的初心。只是随着人渐渐长大,那颗心被各种欲望、私心所染污,因此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感觉自己好像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但又说不清丢失的是什么。会感到迷茫,不清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成年人都怀念小时候,因为那个时候简单又纯粹,真诚而美好。而真心,就是那个时候最简单、纯粹、真诚而美好的那颗初心,是我们最真的自己。
所谓返璞归真,不过是把那颗丢失了的初心找回来罢了。把丢失了的初心找回来便是求得本心,求得本心便是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住心不住念,求得本心之后安住于本心状态,守住本心活在当下便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判断善恶并不是依靠外在的那些道德标准,而是依靠自己心中本有的良知。因此王阳明先生曾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心中自有良知,良知自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何为良知?我举个例子。比如得到一笔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是情绪、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生发,不受你控制。如果你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就算别人不知道,你的良心也会谴责你,让你感到痛苦。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这个快速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通俗而言,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又何尝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能够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又何尝不是道德?
去掉外界的那些善恶评判标准,只是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判断和行动,留住善念,去除恶念,克己复礼,便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圣者以心感心,便是用自己心中的良知,唤醒对方心中本自具足的良知。“良知”二字,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
真心为心的本体,良知为心的功用。二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于三千繁华之中守住本真(初心),活在当下,随缘而动,一切遵循良知,把自己心中的“道”做出来,便是在践行属于自己的知行合一。
一个智者,应该像水一样,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妄加干涉。从来不与别人争论,对别人无限宽容,对自己却严格要求。不去改变别人,只努力改变自己。
爱一个人,不应该只爱他的优点,也应该爱他的缺点,爱他的所有面。真正的爱是滋养,是信任,是一种保护欲。真正的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只是自然而然生发的一种人性的本来。
真正的爱,源于本心。一个完整的人,有优点必有缺点,有好的一面必有不好的一面,接受真实的自己,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子。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不完美,接纳全部的自己,爱全部的自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自省改过,自强不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万物皆自然,自己亦是自然。只有真心爱自己的人,才会真心爱别人,才会自然生发那种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这种爱是一种慈悲,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的浑然一体、无二元对抗的“至善”。
这种爱是生命的精髓,亦是一切的答案。
去掉那些外在别人口中的善恶评判标准,别让那些道德绑架束缚了自己的心。无善无恶养心之静谧,知善知恶晓万物之因果,为善去恶行己之自律,容善容恶还心之本来光明。
于红尘之中修炼一颗山一样的“不动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才是真正的道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