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读《黄帝内经》(167天)

精读《黄帝内经》(167天)

作者: 风和日丽_3c0f | 来源:发表于2020-10-25 15:50 被阅读0次

【玉机真藏论篇】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mào),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译文】我听说根据疾病的虚实可以判断其死生,什么情况下判断其死、什么情况下判断其可生呢?所以“愿闻其情”。岐伯回答说“五实死,五虚死”,就是五个实证同见是死证,五种虚证同见也是死证。其实这五实是指五脏皆实、五虚是五脏皆虚。五实、五脏都有邪气充斥,那就是邪气太盛了,可以引起死亡;五虚、五脏精气全大亏了,也会导致死亡。“帝曰:愿闻五实五虚”,说想听一听五实是什么呀、五虚是什么呀?它们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呀?这里概括说,五实就是下面这五个实性的症状:“脉盛”,脉搏跳得很盛,是实脉,脉象是数、动、滑,旺盛,洪脉,这都属于盛脉。一般地说,脉盛是属于心脏的邪气实。“皮热”,皮肤发热,这一般是说肺的邪气实。“腹胀”,脘腹胀满,这一般说的是脾的邪气实,脾不能运化了。“前后不通”,这是肾的邪气实,肾主二便,前后不通是大小便不通利。“闷瞀”,闷是烦闷、瞀是头脑昏沉、不清醒,这是属于肝的邪气实,肝的经脉上巅顶,肝开窍于目,所以出现烦闷、昏瞀的症状。以上就是五脏皆实,所以说叫“此谓五实”。五虚呢,是指“脉细”,心的气血虚,不能充盈于脉,心主血脉,所以脉细是主的心气虚。“皮寒”,是说的肺虚,肺主皮毛。“气少”,是说的肝虚,肝为少阳,是少阳生生之气,所以这里说少气是肝虚。十二脏取决于胆,也是从少阳升发之气这个角度说的,是气血生化的时候一种生气。“泄利前后”,肾气虚,肾司二便。“饮食不入”,脾气虚,当然说脾也包括胃了,受纳运化之气不足了,所以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这就是五虚,五脏皆虚了。五虚或者五实同样是死证,但是呢,黄帝又问,“其时有生者何也”,但是有的时候五实证也有活的、五虚证也有活下来的,说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能够吃下汤、吃些粥,而且前后泄利停止了。不是饮食不入吗、这个饮食能入了,泄利也停止了,泄利停止就说明正气不再脱了,肾气可以固了,浆粥入胃说明 后天之本有所恢复,气血又可以化生了,一方面是正气可以逐渐产生、另一方面是正气不再脱失了,这种五虚的人可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身汗是说身上出汗,这说明表实可去。后利是说大便通畅,说明里邪可去,邪气有了去路,从表去、从里去,那五实证就可以活了,有可生之机。“此其候也”,这就是五实、五虚证的一些临床表现,以及五虚证之所以可以活,是因为正气可以来复而不再丢失,五实证之所以可以活是由于邪气有去路。

相关文章

  • 精读《黄帝内经》(156天)

    【玉机真脏论篇】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

  • 精读《黄帝内经》(157天)

    【玉机真藏论篇】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

  • 精读《黄帝内经》(193天)

    15—193【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译文】五味各有所入:酸味入...

  • 精读《黄帝内经》(189天)

    【脏气法时论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 精读《黄帝内经》(185天)

    【脏气法时论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 精读《黄帝内经》(187天)

    【脏气法时论篇】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 精读《黄帝内经》(170天)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

  • 精读《黄帝内经》(166天)

    【玉机真藏论篇】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

  • 精读《黄帝内经》(167天)

    【玉机真藏论篇】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

  • 精读《黄帝内经》(177天)

    【经脉别论篇】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黄帝内经》(167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ln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