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悦梦想大型社群随笔散文每天写1000字
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作者: 简心旅 | 来源:发表于2018-11-01 21:28 被阅读15次
    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游览毕“题扇桥”“躲婆弄,”继续沿着西街走,咦!一朵白色墙上“当”字特别醒目,似曾相识,梦里?噢,想起来了,十年前到过,还留过影。瞧我的记性,真不管用,所以,烂笔头很重要,所到之处都记录在案。再过十年,二十年翻开简书,历历在目。

    此当铺名“尚德当铺,”建于清代,当时绍兴当铺遍及城乡,据调查,光绪二十九年,绍兴的当铺有六十四家之多,尚德当铺即是其中之一。

    尚德当铺布局合理,规整有序,商住合一,功能分区清晰,建筑构架颇具地方传统特色,木雕、砖雕较为精美,为清末绍兴典型的商住合一建筑,保存完整,为研究传统当铺建筑格局和发展历史提供了典型实例。

    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街的尽头坐落着一座寺庙,正门上题有“戒珠寺。”关于寺庙的来源,来自一个有趣的典故。

    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相传王羲之有两样所好,一是爱鹅,一是癖珠。王羲之为了让十指灵活有力,增加书写的气势,他随身都佩带一颗晶莹剔透、珠润玉圆的明珠,不时握在手掌中,来回摩挲。

    一天,王羲之手搓明珠站在池畔观赏白鹅戏水,忽然家僮通报一位僧人前来造访,王羲之随手将明珠放在桌上,与这位僧友叙谈。

    其间,又有人来见王羲之,王请僧人稍候,出去会另一客人。回来后,桌上的珠子却不见了,王羲之就怀疑是这位尘外之人,欲心未净,虽不便明言,但脸上流露出鄙夷之色。

    僧人见状,顿感冤屈,却有口难辨,只好怏怏而去……这位僧人无端遭此不白之冤,伤心过度,竟然茶饭不思,没多久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没想到,王羲之家中的一只大白鹅突然也病怏怏的不吃不喝,没几天死了。家人感到奇怪,剖开鹅的肚肠,竟发现了那颗明珠。原来那天大白鹅误把明珠当饲料吞进肚里了。

    王羲之非常难过,深感自己错怪了那位僧友,悔恨交加,十分悲痛,自己竟然为了一颗俗物,而怀疑、伤害自己最真挚的朋友,实在太卑鄙了。

    自此他戒绝了玩珠之癖,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僧人,于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园的山林一并捐给了佛门建寺庙,并亲笔为寺庙题写横匾“戒珠寺”,悬挂门上,用来悼念僧人也告诫自己。

    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后王羲之西归,其子遵乃父遗命,将尸体涂以火漆,继续尽其职守,奈火漆难以防腐,后遂以塑像代之,故与他寺独特。而寺起名为“戒珠”,一是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禅意,二是阐明舍宅之本意。

    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寺内在修缮,大小门紧闭,哐哐铛铛声震耳欲聋,我只在门厅阅览了王羲之的简介,便急急溜出寺庙。

    门前一邱“墨池,”顾名思义,是洗墨笔的地方,并非一般人洗笔的池塘,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景点,离绍兴城25里,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近十几年中,因“兰亭书法节”的持续举办而声名更盛。

    源于本人非书法爱好者,或因兰亭路途偏远,或许故意留一点遗憾。

    此番绍兴古城行,我与兰亭擦肩而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绍兴古城  王羲之故居(游记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cf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