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原生家庭》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特别有意思,一个叫做桑迪的女孩在16岁怀孕了,她的父母是基督教家庭,觉得她的行为给家庭丢脸,给宗教丢脸,所以一直指责她,从小指责到大,导致桑迪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感, 乃至当她升职加薪,她依然不会感到快乐,还是被内疚感充斥。他觉得父母指责她,训斥她,谩骂她,这是为她好。
她的心理医生问她:“如果现在你面前有一个16岁的小女孩儿,怀孕了。你会怎么对待她?”桑迪说:“那我肯定会去帮助她。”
当一个怀孕的16岁的小女孩儿在你面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应该都和桑迪一样,会内心充满同情和怜悯,要去帮助她,这是对待这个受伤的小女孩儿最好的态度。
但这个时候我告诉你,怀孕的小女孩儿是你女儿,完了,天塌了,所有的同情和怜悯都会被愤怒所代替。也许我们的表现和桑迪的父母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觉得,根源在于“期待”,我们对陌生人没有期待,这反而更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善意。但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有期待的,一旦现实和期待不符,我们就会感受到被伤害,于是产生愤怒。
让我们再回到桑迪的故事,因为父母对她有期待,所以当她16岁怀孕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是指责谩骂,这种行为显然是错误的。而如果她父母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16岁的怀孕的小女孩,他们给出的可能是支持和帮助,这才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这份期待会在有些时候,让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可怕的是,这样的错误每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
孩子考试没考好,他需要的是安慰,但我们给他的是批评。
孩子练琴不认真,他需要的是方法,但我们给他的是呵斥。
孩子撒谎了,他需要的是教育,但我们给他的是惩罚。
让我们警惕自己对孩子的那份期待吧,别让这份期待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