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正月,65岁的刘伯温突然感冒了。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便派和刘伯温有仇的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结果刘伯温在吃过御医开的药后,不仅病情不见好转,还感觉肚子里有石头一样,疼痛难忍,刘伯温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胡惟庸给他下毒了,要杀他!
1、
但刘伯温并不确定这件事究竟是胡惟庸一人的主意,还是喊他来探望自己的那位圣上也有份,前者代表着私人恩怨,而后者则会危及家人,自知时日无多的刘伯温不敢也不打算去追究这件事背后的真相。
三月份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在那些厌恶他的人眼中,刘伯温也已经彻底失去了威胁。于是,朱元璋传下指令,派遣使者将刘伯温送回了老家。
作为建立了大明朝的大功臣,刘伯温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当初风风光光进的京城,如今却会用这样一种狼狈的方式离开:
“此时的刘伯温,早在几年前就已被剥夺了爵位,他将自己软禁在京城,不敢离开,是因为他担心一旦自己脱离朱元璋的视线,政敌胡惟庸就会迫害自己的家人。”
可以说,许诺他富贵又亲手收回的朱元璋成了他生命最后的保障,但刘伯温万万没想到,哪怕自己都到了如此凄凉的地步,还有人不肯放过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伯温对大明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感到失望,又不忍心自己参与培养的孩子走偏路。
于是,回到老家后,刘伯温喊来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交待后事,刘伯温对长子刘琏嘱托道:
“我去世之后,你把我一生所著的那些天文、星象、卜筮之书献给圣上吧,并且凡我刘家子嗣以后都不得学习这些帝王之术。”(《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列传》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紧接着,刘伯温又把次子刘璟唤到跟前,叮嘱道:
“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在交代完自己后事没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
作为帝国的缔造者之一,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死,表现得相当冷漠。
按照惯例,以刘伯温的身份,他去世后通常朝廷是会通告四方,将他列入功臣庙享受香火祭祀的,并举行诸如“赠官”(死后加官)“谥号”(死后评价)之类的仪式的。
但以上这些,刘伯温都没有享受到。
直到刘伯温死后一百多年后,明武宗才为他赠官太师,并给了谥号文成。至于刘伯温列入太庙,又要再过几十年,刑部郎中李瑜才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时提及到了此事:“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达。”
对于自己死后的这些待遇,刘伯温恐怕早有准备,所以临终前他才会嘱托两个孩子,远离政治,保平安。
很可惜的是,刘伯温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忍住“学成文武艺,报于帝王家”的理想,刘伯温低估了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建功立业的热情。
多年以后,当他们在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之时,才理解了父亲当初的良苦用心。
2、刘伯温长子刘琏;
刘琏,字孟藻,史书记载他富有文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道:“惟七言律诗颇涉流利圆美,然仅三首”,“至於五言古体,居集中之太半,皆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殆於驾两宋而上之。以继《犁眉》诸集,可谓不愧其父。”
由此可见,刘琏在文学方面确实是很有天赋的。
作为家中长子,刘琏在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就一直负责在家照顾母亲和弟弟。刘琏像绝大多数有才华的年轻人一样,他的心中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他渴望像父亲那样建功立业。
刘伯温的临终嘱托,成为了刘琏踏上仕途的契机。
按照刘伯温的吩咐,刘琏奉父命上京谢恩,呈现自己的著作时,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1377年,刘琏被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他为人正直,政绩斐然,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赞赏,朱元璋常常夸赞他,打算重用他。
1378年,朱元璋便封他为江西布政使司参政,让他到地方上做实事,打算进一步栽培他:“刘琏,勋臣子,操心正大,居家奉法,历官著效,故委以重任。显有异绩,且入中书矣。”
朱元璋的态度,坚定了刘琏脚踏实地做事的决心,他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踏上了江西的土地。
谁料,刘琏职场生涯的第一战,就遭遇了下马威。
刘琏的同僚韩士原和沈立本都是胡惟庸的人,作为害死刘伯温的最大嫌疑人,胡惟庸自然不希望看到刘伯温的儿子得到重用,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刘琏的工作屡屡受阻不说,他们还多次威胁、陷害刘琏。
韩士原为人贪婪,好权好利,布政使沈立本靠着一张嘴谄媚上级,两人唯独不做实事,刘琏打心底瞧不上这两个人,他曾经怒斥想拉他同流合污的沈立本:“吾庭受帝命,参政江右,知报国而已,他所有不恤,何有于使哉!”
刘琏终究是低估了人心险恶,1379年,在他当了一年半的江西布政使司参政后,胡惟庸的同党就对他下了毒手,32岁的他,在父亲死后四年后,也死在了胡惟庸一党手中。
3、刘伯温次子刘璟;
和自己哥哥刘琏擅长文学不同,刘璟继承了刘伯温运筹帷幄的本领,史料说他:通诸经,喜谈兵,善韬略。
兄弟两人,一文一武,他们各自继承了一部分刘伯温的本领。
刘璟踏入仕途的时间晚于刘琏,在刘琏去世两年后,刘璟才初露锋芒。
公元1381年,浙东山民叶丁香、吴达三聚众三千多人起兵反明,延安侯唐胜宗授命平叛,历时两个月,唐胜宗拿下了叶丁香一伙,在这起事件中,刘璟运筹帷幄的能力得到了初步体现。
经过唐胜宗将其功劳奏报朱元璋后,这为他受到朱元璋赏识打下了基础,朱元璋夸赞他:
“璟,真伯温之子也。”
公元1390年,朱元璋打算把原本赐给刘伯温又给剥夺的爵位重新赐给刘璟继承,谁料,刘璟本人并不愿继承这个爵位,他说自己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尚在,应该由他继承爵位。
刘璟谦让的态度,让朱元璋非常赏识,于是,朱元璋把爵位赐给了刘廌,又封刘璟做了閤门使。
后来,朱元璋又提拔刘璟做了擢谷王府长史。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刘璟连献平叛十六策,都未得到采纳,最后,刘璟带病上京,以《闻见录》数万字讨论用兵之法,结果仍未被建文帝采纳,刘璟便生出了归隐的想法。
连续两次献计平定自己,这让朱棣对刘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402年,朱棣登基后,下圣旨征召刘璟为自己效力,结果刘璟都托病拒绝了。
但朱棣不是曹操,纵使刘璟有司马懿的才能,也没有实施的机会,因为朱棣直接命人强制把刘璟带到了京城。
刘璟是一个硬骨气的人,面对朱棣的招揽,他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直接拒绝了,并且他还拒绝承认朱棣为皇帝,仍然以“殿下”相称:“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刘璟的大胆彻底激怒了朱棣,他命人将刘璟押入了大牢,刘璟知道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个残酷的结局,为了保全名节,在狱中,刘璟选择了自尽。
刘璟死后,朱棣并未难为他和兄长刘琏的后人,他们的后人后来相对来说都过得不错。
回过头来,再来看刘伯温的嘱托,不难发现,刘伯温是希望两个孩子能够远离官场,安稳地活下去,哪怕没有荣华富贵,至少性命无虞。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