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中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推荐《最好的方法给孩子》、《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两本书,曾经在上下班的路上,用手机喜马拉雅APP播放收听,内容的确不错,感觉方法可以借鉴,只是主播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再就是总感觉拿到纸质的书才能系统的阅读学习,正如不习惯电子阅读一样。还是迅速在电商网站买到这两本书,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是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王芳分享自己女儿8年成长经历,总结出的教育原则、方法。《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作者是刘称莲,还写过两本书,分别是《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这三本书都是一版再版,很受读者欢迎。她的女儿当年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在美国范德堡大学深造。
读完两本书之后,我发现尽管成长时代不同(成书时王芳的女儿才8岁、刘称莲的女儿已成人)、两个妈妈的职业不同,但她们的育儿理念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强调了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不遗余力地为阅读创造条件。
刘称莲把女儿能够在高二、高三的时候脱颖而出考入北京大学归因于从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知识,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在女儿小时候为克服家里没书的困难,经常带女儿在海淀图书城里度过周末;在旧书摊花10元钱为孩子买回一大摞书,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刘称莲强调家长一要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书。“有书读”容易理解,“读到书”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接触到书,家里的各个角落,如床头、沙发、餐桌都放上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她就会不自觉去翻看这些散在各处的书。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家里过于整洁有序未必好,哈哈,总算为懒惰找到理由。我家的书就是到处都有,触目皆是、随手可即,孩子无论是在客厅玩,还是睡前,总会被书吸引。每次从幼儿园回到家,在你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她已经打开一本书聚精会神的看起来了。相反那些摆在书架上的书,除非孩子特别喜欢,才会从书架上翻找出来主动看,远不如身边触手可及的书看得次数多。
王芳自从女儿婉儿三岁起,只要有空就把她扔到书店去。她认为3到6岁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爱上书店,是最简单的培养阅读的方法。因此在孩子3岁到6岁那几年,至少每半个月会有一整天在书店中度过。在家中则少用电子产品,在孩子阅读时保持专注,不要打扰她。
二是积极主动帮女儿寻找玩伴。
王芳一直关心女儿的交友问题,把交友归到情商的范畴,认为孩子需要自己的朋友圈,有很多好朋友比考试第一名还重要。在孩子上小学前,因为幼儿园同学没有一个在新班里,她在开学前就开始在班级家长的微信群里,积极为女儿提前物色好朋友,和有同样想法的一个妈妈一拍即合,两个妈妈各自带着女儿在开学前三天相识,之后连续见面,两个孩子迅速成为好朋友。新学期开学了,当妈的心里也踏实了。
刘称莲在书中借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缺少同伴比考试不及格更加可怕”,认为父母的娇宠代替不了同伴的交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为了不让女儿感到孤单,她总是找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她和同学多接触、一起玩。寒暑假和女儿同学的妈妈一起带着两个姑娘去远途旅游。在交友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逐渐建立起来。在学校里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类活动,被老师称为“好帮手”。
我家孩子也有自己的两个好朋友,都是我同学家的孩子,每当周末我们就会相约游玩,市里面大大小小的公园留下她们玩耍嬉戏的欢声笑语。有时候她的好朋友有事情无法参加,孩子就觉得特别没意思。要是有好朋友一起去,即使再普通的事情孩子也特别开心。没看到这两本书之前,还真是没有意识到交往的重要意义,只是单纯的感觉有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就开心。以后在这方面继续保持,为孩子们多在一起玩创造条件。
作者:涵好有你,文科硕士,四岁宝妈,更多原创内容愿与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