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课:只有上主的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
本课的题旨「只有上主的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对小我而言,不啻一大噩耗,因为我们老是冀望自己的救恩计划终有成功之日。容我再次提醒,上主没有任何计划!耶稣之所以如此说,只因这是我们最熟悉也轻易就懂的说法。但我们必须谨记在心,所谓「救恩计划」,其实就是宽恕的象征,也就是耶稣借以修正小我思想体系的工具。倘若根据《圣经》以及从它衍生的宗教教义,上主的确有一套救恩计划,然而耶稣在这里说的计划却是另有所指。前文虽已讨论过这一观念,本课还会重申其中的内涵。
(1:1-2)你也许还未意识到,小我也制定了一个与上主作对的救恩计划。你所相信的正是它的计划。
很少人能意识到,凡是耽溺于特殊之爱或特殊之恨,就无异于存心抵制上主。难怪耶稣在《正文》会这么反问:「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特殊关系不过是企图打败上主的明证,我们还会珍惜它们吗?」(T-16.V.10:1)耶稣切望我们明白,我们不只为自己拟出了一套脱离苦海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骨子里就是想跟上主抗衡。他要我们反省自己「非此即彼」的处世原则而看清当前的处境,这样做,必然有助于我们回心转意,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1:3)由于它与上主的计划全然相反,你不得不信,你若接受上主的计划来取代小我的计划,必然下场堪怜。
我们真的如此相信:一旦接受了上主的计划而开始宽恕,自己的个体性就没戏唱了,这会陷我们于永恒虚无之境。这样的信念恰恰反映出耶稣在《正文》所描述的小我思维:颠倒是非,好的成了坏的,坏的成了好的,宽恕令人避之犹恐不及,罪咎反而大受欢迎:
小我大部分的荒诞行为,都可直接追溯到它对罪恶所下的定义。对小我而言,清白无罪等于罪大恶极。凡是不发动攻击之人都成了小我的「敌人」,因为他们没有尊重它对救恩的诠释,这意味着他们随时都可能放弃罪咎,扬长而去。……它(小我)只要一碰上上主之子(比如耶稣)真正清白的面容,就想置他于死地;它的理由是:清白无罪乃是对上主的亵渎。对小我而言,它即是上主,那么清白无罪在它的诠释下自然罪该万死。(T-13.II.4:1-3;6:2-3)
(1:4-5)这话一听就知道它在颠倒是非。但我们只要深思一下小我计划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不论它多么颠倒是非,你却坚信不疑。
大家应该还记得耶稣在「无明乱世的法则」那一节中说过同样的话,他在描绘了小我五个神智不清的运作法则后,紧接着说:
你或许会为自己申辩,你并不相信那些荒谬的无明法则,更不会奉行如仪。何况,只要正视一眼它们的内涵,怎么可能有人相信?然而,弟兄,你「真的」相信它们。(T-23.II.18:1-3)
耶稣很清楚,我们非常相信小我的计划,因为我们死心塌地相信自己活在这儿。我们相信唯有透过投射才会得救,因为只有投射才抵挡得了心灵的救赎原则,而心灵正是上主圣爱记忆的安止之处。
(2:1)小我的救恩计划说来说去不外是抓着心里的怨尤不放。
这句话讲得不能更白了,它一针见血指出小我投射的目的——抓着怨尤不放。请看看,接下来的一段如何刻画「特殊性」的本质:
(2:2-5)它坚持主张,如果别人的言行表现有所不同,或是外在环境或事件有所改变,你才可能得救。为此,你始终认为救恩来自你之外。你所怀的每一个怨尤,不只是一个声明,更成了你内心的信条:「如果事情不是这样,我就没问题了。」原本要求你改变自己心念的救恩,转身一变,成了你对每个人、每件事的要求,就是不敢要求自己。
可以说,世间没有人不认同这一思想体系,因为整个世界就是由此诞生且靠它维系下去的。正如佛洛依德在《梦的解析》所剖析的梦的原理:所有的梦都是为了满足未能实现的梦想。耶稣借用这一原理进一步阐述所有的人生梦境,不论是睡着的梦还是醒着的梦,不论宏观式的物质宇宙或微观式的个人世界,全都是为了成全小我想要维持分裂的私心而量身打造出来的,目的就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如此一来,我们每个人都能享用小我的分裂大饼,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别人会为此大饼付出代价。《正文》「十字架的画像」那一节里,把小我的仇恨与私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为了保有自己的纯洁无罪,想尽办法嫁祸他人,要别人因此内疚并遭受惩罚,如此我们才能安然脱身:
你所受的每一个苦,都会被你视为他攻击你的罪证。于是,你自身便成了他不再无辜的标志:只要看看你的惨状,就不难明白他是如何罪孽深重。对你不公的事,临到他头上就成了理所当然。如今轮到他来承受你所遭受的不义之报应了;唯有嫁祸于他,你才算真正解脱。
每当你同意受苦、被剥削、遭受不公的待遇,或感到匮乏之时,你其实是在指责弟兄攻击了上主之子。你在他眼前悬挂了一幅自己被钉在十字架的画像,让他亲眼目睹,你已用鲜血和死亡将他的罪状印在天上了;你走在他前面,随手关起天堂的门,把他打入地狱。(T-27.I.2:2-5;3:1-2)
小我救恩计划的基本要素留待后文详述。
(3:1-2)在这计划中,你赋予自己的心灵一个任务,就是判定除了自已以外,哪些人物事件应该改变,你才有救。根据这神智失常的计划,任何可以想见的得救机会,只要保证行不通,你就会接受。
耶稣在这一段描述的,正是小我那句千古座右铭:「去找,但不要找到。」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在干这档子事,一句话说得够清楚了,根本无需多加解释。确实,这就是投射的本质,也是小我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意图确保上主之子永无回心转意的机会。
(3:3-4)如此才能确保这徒劳无功的追寻能够延续下去;你的幻觉坚持地告诉你:即使这希望一直落空,你还可以找其他任务或其他地方继续期待下去。也许换了一个人,人生会更顺利一点;也许换个环境,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耶稣在《练习手册》后文也说了:「你随时都能造出另一位神来。」(W-170.8:7)我们如果够诚实的话,必会承认耶稣完全一针见血地揭发了我们的私心与计谋。也因此,我们绝不会真心甘愿投入这部《课程》的,既不愿在头脑上理解,也不愿在生活里操练。正如这段话所说的,我们会想方设法扭曲《课程》的教诲,令它无从在我们身上发生效用,而这正是小我「特殊性」的威力所在。
(4)这就是小我为你制定的救恩计划。你不难看出这与小我「去找,但不要找到」的基本教条不谋而合。它怂恿你把所有的精力都耗在救恩不在之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妙的方法保证你绝对找不着?
别忘了,小我最不乐见的,莫过于我们意识到自己竟然有颗心灵;一旦如此,我们必会意识到自己原本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接下来,小我(也就是特殊的我)的末日便指日可待了。正因如此,我们老是把精力转向救恩不在之处去寻找。在此,可以清楚看到耶稣如何一步一步帮我们从理性和经验两个层面来领会这个真相。他要我们看清,我们如何利用世界来误导自己四处追寻,却永远找不到由衷渴望的平安。他于是一再提醒我们,我们绝不可能从外在世界寻得平安。《正文》也有类似的说法:
世上没有一个人不怀着希望或某种挥之不去的幻觉,梦想自身之外有个东西会带给他快乐和平安。……为此,他漫无目的在人间游荡,寻找那根本找不到之物,活出不是自己的人生。
那挥之不去的幻觉会催逼着他不断往外追寻偶像,而且多多益善。(T-29.VII.2:1,5-3:1)
不消说,一切的偶像最终都会破灭;而如此一来,正好中了小我的诡计。
(5:1-2)上主的救恩计划之所以会成功,纯粹是因为祂指引你到救恩所在之处去寻。但你若想得到上主所许诺的成功,你必须甘愿只往那儿寻找才行。
无疑的,这正是棘手之处。每个奇迹学员都会说:「我当然会听从圣灵的指引(上面引文的原文是用「上主」)」,我当然也愿意宽恕,但是,我要的不只这个,我还想保有自己的特殊性,偶尔也得满足一点这个欲望吧!我会好好研读《正文》,也会乖乖地每天操练一课……,但是,我总得为我的特殊性做些什么吧!把身体当真一点,别管心灵了(原文是用「救恩」。)最令小我不爽的是:救恩不容任何妥协。「毫不妥协的救恩」那一节,毫不保留地揭发小我企图让攻击与爱并行不悖的两手策略:
救恩是没有妥协余地的。妥协表示你认为自己能够只接受想要的一部分,撷取一点而放弃其余。……你一旦让妥协之念闯入,便再也意识不到救恩的目的所在,因为你已经认不出它了。接受妥协等于否定救恩,因为妥协表示你相信自己不可能真正得救。妥协的信念会告诉你,你能够攻击一点儿,爱一点儿,却不至于混淆两者。
本课程易学之处即在于它的毫不妥协,绝无模棱两可。……宽恕不可有所保留。攻击这个、偏爱那个的人,表示他还不了解宽恕的真谛。(T-23.III.3:1-2,5-7;1,5-6)
请注意,这部课程之所以无坚不摧,它的力量正系于这种毫不妥协的特质,恰恰切中了小我的要害,因为小我不惜玉石俱焚也要保住身体的特殊性。
(5:3-4)否则,你的目标就分歧了,这无异于要你追随两种背道而驰的救恩计划。其结果只会导致混乱、困窘、极深的挫折与绝望。
我们不难看出,《练习手册》如何一课一课为这几句话铺路。最前面的几课先帮我们了解「根本没有所谓的外在世界这一回事」,以及「我们在外界所见的一切全是内心的投射」。第二十二课甚至说「世界是我们的攻击之念打造出来的」。耶稣这样一步一步为我们的心灵启蒙,直到我们体会出问题真的出自心里,而不在身体或大脑。若非前面的铺陈,他不可能在此铁口直断。《练习手册》这种循序渐进的交响乐手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正文》与《练习手册》处处相互呼应的笔法也很值得我们深思回味。虽然这两部书的架构迥然有别,却都同样涵括了所有的核心理念。例如耶稣在此处指出,追随两套截然相反的救恩计划必然令人举步维艰;相同的意涵,在《正文》第八章也出现一段与它紧密呼应的话语,若干的遣词用字甚至十分雷同。
救赎的课程与你自己设定的课程恰好相反,它们产生的结果自然截然不同。如果你自己学来的那一套令你如此不快乐,而你又想要得到不同结果的话,你显然需要改换课程。改变的第一步乃是转变方向。任何课程若有真实效用,它的内涵必然前后一致。一个课程若出自两位理念相反的老师,这课程怎么整合得起来?如果两位老师同时教导这一课程,他们只会彼此干扰。
你必须全面认清这类课程的荒诞无稽,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方向。你不能同时向两位见地南辕北辙的老师学习。他们合教的课程会令人无从学起。他们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完全不同的课程;教其他事情也许还说得过去,但他们所教的是关于你的真相。纵然他们改变不了你的真相,可是,你若听信他们,你对自己真相的看法便从此分裂了。(T-8.I.5:1-6,6)
经过这样的对比,我们更能体会何以耶稣在《课程》会如此反复点出两位「截然相反」的老师以及两套「截然相反」的课程。耶稣要我们切记,我们唯一有意义的选择仅仅在于「天堂或地狱,上主或小我,幸福或痛苦」,我们能够也必须从中选择其一。
(6)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结果?简单得很。今天的观念就是你的答复。只有上主的救恩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它不会引发任何真正的冲突,因为除了上主的计划以外,没有其他替代方案拯救得了你。只有祂的计划保证万无一失。只有祂的计划势必成功。
答案很简单,根本不必费心思,光用膝盖或脚趾头去想都知道:只有一套计划足以终结人间所有的苦难。然而,除非我们非常清楚问题全在心内,心灵才是一切痛苦的源头,否则上述说法就显得不可理喻了,难怪《练习手册》如此强调心灵在救恩中的关键角色。
(7)今天我们就来熟悉一下这种必然性吧!让我们一起额手称庆吧!因那状似无解的冲突终于有了解决之道。世间没有上主做不到的事情。救恩非你莫属,因为祂的计划不会落空。
作出正确选择所带给人的喜悦,正是激发我们去作这个选择的最大动力了。唯有终止冲突,方能终止得了人间的苦难,喜悦幸福之门也会从此开启。正因如此,耶稣才会锲而不舍地用幸福的结局为饵,来诱引我们选择这一终极的答复。
(8:1-2)今天要作两次「长式」练习,开始时先想一想今天的观念,并了解它所包含的两部分,每一部分对整个练习都有同等的重要性。上主为你制定的救恩计划势必成功,其他计划则无此可能。
这段引文的后半段才是杀手锏。多半的人愿意接受前半段,却未必接受得了后半段。救恩不容任何妥协,这是最令小我切齿之处。先前已经讨论过《课程》的「是」意谓「不是否」。也就是说,向上主的计划说「是」,等于向小我的计划说「否」,这么一来,就等于否定了构成我们存在的那套思想体系。毋庸多言,这才是我们抵制耶稣教诲的真正原因。这一段话适足以反映出《奇迹课程》思想体系毫不妥协的本质:真理才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基督方是我们的真实身份,小我纯属幻相。《练习手册》后文还会不断为我们带来这一喜讯。
(8:3-6)不要为后半句感到沮丧或愤怒,它与第一部分休戚相关。第一部分会将你由自己神智不清的解脱计划中全面解放出来。那些计划曾使你沮丧而愤怒;但上主的计划终将胜利,它会带给你解脱的喜乐。
一旦修练到这个阶段,愤怒与沮丧的情绪势所难免,只因我们会不断想要回归旧路,重施故技。每当焦虑与沮丧生起时,我们通常不会回到心内,向耶稣请教如何化解那些恼人之念,相反的,我们会让自己沉溺于特殊关系,来掩盖这些感觉。所有的瘾癖就是这样形成的,不论上瘾对象是人物还是药物。即使痛彻心扉,我们仍不肯回到心内去化解烦恼之源,反而求助于身体来麻痹心灵之苦。也因此,如果我们真心想学《课程》,必须先意识到小我的解决方案绝对无效。否则,若还坚持小我那一套能带来幸福与解脱,那个痛苦保证会化身为各种形式,阴魂不散地纠缠下去。
接下来的一段好似提醒我们应随时向上主请示该怎么做才是,然而,正如我先前所说,耶稣并不真的以为上主会给我们一个具体的答复。事实上,他在一百八十四课极其明确的说,上主不只听不懂我们的语言,也不会答复任何祈祷。耶稣在此之所以这么说,显然是迁就我们的处境与限度,因此才鼓励我们随时向上主请教。
(9:1-5)请记住,让我们善用「长式」练习的剩余时间,祈求上主启示给我们祂的计划。这样具体地问祂:
祢愿我做什么?
祢愿我去哪里?
祢愿我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奇迹课程》在多处揭示:用语言求神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例如,在《教师指南》论及「语言在疗愈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一节中,耶稣曾如此说:
反正上主听不懂人的语言,因为语言乃是分裂的心灵为了继续活在分裂的幻境中而造出来的。然而,语言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它能帮人专注,帮他排除或至少控制有如脱缰之马的杂念。然而,不要忘了,语言只是象征的象征。因此,它离真相有双重之隔。(M-21.1:7-10)
不仅如此,耶稣在《颂祷》里开宗明义指出,祈求具体之物可说是「毁灭性的祈祷」(我根据「毁灭性的宽恕」的小我原则而改写的)。如同下面的引言所厘清的观念:当我们祈求具体之物时,无异于强化了小我坚信的匮乏原则(请参阅《奇迹课程》序言),也就是「无力感与自卑感」(S-1.II.2:1),才会要求上主在那一层次跟我们碰头。究竟来说,《奇迹课程》的核心教诲是要我们把匮乏的信念带到上主那儿,这类幻觉才可能在祂的爱中烟消云散,所有的问题也因而一并获得了答复。
祈祷的秘诀就是忘却你心目中认定的需求。祈求具体之物的心态,与「先看出对方的罪过,再设法宽恕」(毁灭性的宽恕)如出一辙。因此,祈祷时,你也应放下心目中的具体需求,一起交托到上主手里。如此,它们变成了你献给上主的礼物;你等于向上主说,自己无意再祂面前设置偶像,你唯祂的圣爱是求。那么除了「忆起上主」,祂还可能给你什么答复?你岂能让那些转眼即逝的问题或微不足道的建议,取代祂真正的答复?上主只会给予永恒的答复。人生的枝枝节节早已包含在这个答复内了。(S-1.I.4)
只因我们始终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妾身未明」,耶稣才会在本课要我们问得愈具体愈好,因为他必须针对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作答复。《颂祷》所描述的祈祷阶梯,其实就是在述说宽恕的整个过程:
祈祷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它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随着你的学习与成长而不断改变形式,直到抵达最终的无相之境,融入与上主交流无碍之地。至于那些「有所求」的祈祷,未必是向上主而发的(通常都不是),甚至与信与不信祂都扯不上关系。这一类的祈祷不过是基于缺憾和匮乏而生出的欲望罢了。
这种因「有所需」而「有所求」的祈祷形式(亦即毁灭性的祈祷),常常有浓厚的无力感及自卑感,绝不可能出自深知自己真相的上主之子。对自己的本来面目坚信不疑的人,是不可能发出这种祈祷的。同理,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妾身未明的人,就不得不倚赖这类祈祷。(S-1.II.1:1-2:3)
请各位特别留意,切莫把这类说法与《课程》的整体内涵切割而断章取义,否则它的形式会跟《课程》的内涵脱节,因为扭曲了原意,与《课程》的真实教诲恰恰背道而驰。请记得,这是治因不治果的课程,旨在解除心灵过去选择了分裂的那一决定,而非改造它的后果,亦即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
总而言之,耶稣在《奇迹课程》里真正要引领我们「沿着往昔沉沦于分裂的轨迹一级一级地向上回溯」(T-28.III.1:2)——由最下一层逐步提升而上。所谓最下一层,即是指我们已经全面接受小我的二元思想体系(罪咎惧打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在这一层次,上主在我们心目中是不可能没有形体的。
当你看到自己活在身体里头,怎么可能知道你原本只是一个「理念」?世上每一样东西,都得靠外在形状才能指认出来。若没有身体或是你熟悉的形式,你连上主是什么模样都想象不出。(T-18.VIII.1:5-7)
也就是说,这具神圣的形体其实是根据我们的自我形象打造出来的。正因它是「罪咎惧」信念的象征,故小我眼中的上主势必充满了报复与惩罚的心态,一心想要毁灭我们。也因此,慈爱的长兄耶稣才会给我们一个比较仁慈的上主形象,一个懂得宽恕的上主幻相,祂在我们心目中显得有形有相,不但十分关心我们的需要,更不会报之以惩罚;唯有如此,才修正得了恐怖的上主神话。只要我们遵循圣灵的引导,在祈祷的阶梯上逐步提升,迟早会看透这类神话的虚幻性,终而跨越到「超越象征之爱」的圣爱里:
圆满又无限的能力已经来临,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迎接一切属它的人。……迎向那超越宽恕、超越象征与有限世界的大能吧!(T-27.III.7:2,8)
(9:6-7)把练习的剩余时间完全交托给上主,让祂来告诉你,在祂为你制定的救恩计划里,你该做什么。祂会答复你到何种程度,全凭你甘心聆听天音到什么程度而定。
这个说法一样需要特别留意。还记得第四十九课的题旨:「上主之声不断向我发言。」我在那一课也已经清楚点出,耶稣并不是说我们整天都会听到上主的天音,而是说圣灵的爱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但问题就出在我们对它置若罔闻。因此,想要听到天音,凭靠的是我们真想听到天音的那个愿心。不消说,耶稣在本课说的,同样并非指真正的声音或具体的话语,而是我们对上主圣爱的体验。只有当我们真心说出「唯有上主之爱方能赐我幸福,小我的特殊之爱无此可能」之时,才可能亲身体验到圣爱。总之,当我们不再追求小我的分裂恐惧,而开始渴望上主的一体圣爱时,那个爱在我们的体验中便好似化为天音。下面这段《教师指南》的引言,承接先前「语言只是象征的象征」之论点,继续解释下去:
语言虽然只是一种象征,却有相当具体的指标作用。即使它有时显得极其抽象,但心灵所接收到的却可能是一副很具体的图像。任何一句话若不能引发心灵具体的联想,它便不具实质的意义,也无助于疗愈的过程。出自肺腑的心祷并非真的要求什么实质东西。它的要求常指向经验层次,它之所以提出某个具体要求,是因当事人认为那东西能带来他所渴望的经验。
为此,他的话不过象征了他祈求之物,而他祈求之物又象征着他所渴望的经验罢了。(M-21.2)
简而言之,只要我们有心抵制小我的恐惧而选择圣灵的爱,这个选择所产生的经验,会以我们所能了解的形式呈现;而这同时也反映着:自认为具有个别形体的我们,仍十分需要求助另一具形体,即使他早已不属世界中人。
(9:8-10)不要再回避祂的答复了。你此刻的练习足以证明你已有某种聆听的诚意。你已经够资格要求上主的答复了。
耶稣再次提醒我们,这是需要一段过程的。他其实在说:我们操练了《练习手册》,也读了《正文》,修到现在,表示内心有一部分是真的想要走另一条路的。若要确保得到上天许诺的幸福结局,最后还得靠我们「聆听的诚意」。也因此,如果我们心里有数,明白自己是多么不甘心踏上另一条路,同时又懂得祈求耶稣帮我们宽恕自己的恐惧,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快完成这个旅程。
(10)在「短式」练习中,随时提醒自己,唯有上主的救恩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今天特别警觉内心可能生起的任何怨尤,你不妨改用下列形式来回应今天所有的诱惑:
心怀怨尤,就是与上主的计划作对。只有祂的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
每一小时试着今天的观念六、七次。忆起你救恩的神圣源头,由那一境界去看救恩,没有比这练习更能让你善用这半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了。
在本课的结尾,耶稣照常鼓励我们,要我们随时随地警觉自己是否已选择了分裂、罪咎及攻击,而这种选择正是我们回归圣爱家园最大的阻力。耶稣不断提醒我们,甚至不到十分钟就提醒一次,要我们好好比较他的计划与小我的计划——我们究竟想要宽恕还是心存怨尤?如此做,则无异于提醒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同时还让我们明白,一旦选择了攻击与责难,对我们回归终极源头的渴望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