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则第1-6章。
本书的工作原则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讲创意择优。企业的决策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老板一言堂,一个是民主投票表决,达里奥认为这两个都不够好,最好的是让利益和能力相关者表态,然后根据他们的可信度进行加权平均。英文是Idea Meritocracy,直译过来就是意见精英制度。决策不是依据权力和位置,而是依据意见的好坏和可信度。
听上去有些乌托邦。没有责任和结果的约束,人们如何能做出好的决策?这一套真的适用于所有企业吗?
01
企业的最主要目的有两个:1)生存;2)提供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求发展和利润。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企业需要人。人多了,就需要组织架构。理论上说,为了实现目的,企业可以灵活的采用任何架构。在目的下面,其余皆手段。但是现实世界里,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了分层级的组织架构,如下图。
这个架构可以简化为三大层:最上面是大BOSS,中间是管理层,最下面是一线员工。
之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演化成了类似的架构,一定是有共同的原因,可以推测出来的有:1)分工协作的效率高于整体运作,经济学原理也支持这点;2)每一个分工模块都需要一个责任人来负责决策;3)不同模块之间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上级来拍板;4)企业需要人才管理,比如招聘、培训、奖惩。
如果上述推测合理,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部分企业的决策不是民主制,不可能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否则就没必要用层级结构,全部扁平化就完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这样,那经理的责任就是选人和培养人,不对决策负责。但是,现实世界里,企业里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级别越高,责任越大,权力越大,决策越复杂。
02
企业的运作,主流恰恰是选择了个人决策,而非集体决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老板和经理就不需要听从他人意见了。现实状况更多是,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会听尽可能多的不同意见,然后和少数利益相关且值得信赖的人讨论,最后自己做决定。
创意择优的实施,感觉对大部分企业,至少会有以下两个困难:
1、根据历史经验获得的可信度可以指导未来吗?桥水用了棒球卡和集点器,根据员工过去表现的记录对其决策和意见的优劣打分。但是这个背后的机理是,用过去来推导未来。问题是,企业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新情况,企业的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根据过去可信度来加权平均,会不会从制度上导致了决策理念的落后?
2、如何保证没有责任约束的员工,能够充分的贡献意见?一个人可能水平很高,但是如果他不是责任人,对决策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没有任何奖惩,那你如何相信他是用了很大的力气真心的提出意见呢?就算他说他使出了所有的力气,你会相信吗?如果你是责任人,你愿意根据什么样的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一个加权平均的决策?
创意择优的理念对于个人决策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避免武断、信息不完备等错误。但是用在整个企业的运作上,应该还是个案,而非主流。企业贸然的采用这一套,很可能会陷入大家都在决策,但是都不真正决策的混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