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有一种美德,对孩子来说是摧残

有一种美德,对孩子来说是摧残

作者: 变身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7-12-01 23:02 被阅读0次

    你有没有面对别人的要求很难拒绝的时候?

    ——”帮帮我,就这一次好吗?“

    你心里并不愿意,却左右为难,然而最后还是答应。

    因为,你抹不开情面,你觉得他(她)被拒绝会难过,你心里就是说不出的不舒服……

    于是,你半推半就……就同意了。

    如果,你是成年人,你损失的也许只是时间、精力、钱财和声誉。

    但是,如果你是孩子呢?

    孩子所拥的只有他们自己本身。但凡有人想向一个孩子要求、索取些什么,大多居心叵测。

    ——"孩子,来吧,吃掉这颗糖,就一颗。”

    ——"跟叔叔到屋里去玩吧?”

    细思极恐。

    所以要追根溯源,你、你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干脆利索地说”不“?

    --1--

    一次我家大老板到邻居家玩,邻居家小姐姐的妈妈是个热情好客的人,拿出小姐姐的一箱玩具让大老板随便玩。两个小孩很快就扯住一辆小车开始”拔河 ”。

    小姐姐的妈妈开始教育小姐姐:“ 你怎么能这样呢?给弟弟玩玩啊!”

    小姐姐低着头不说话,手紧紧揪住小车不放。

    小姐姐妈妈又说:“XX你不能这样噢,你要学会分享,要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啊!不然你以后没朋友的!”

    小姐姐撅着嘴,脸色黯淡,眼睛注视地面,一声不哼。

    我赶紧对大老板说:“年年你看姐姐现在不愿意,把小车还给姐姐吧?”

    大老板点点头,松开了小车。

    小姐姐的妈妈见状,继续“严加管教”小姐姐,要求小姐姐把小车给大老板。

    我赶紧劝说:“姐姐还没准备好,不要强迫她了。”

    然而,小姐姐的妈妈可能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越发严厉地数落起小姐姐种种罪状来。

    我见时机不合适,找借口带大老板离开。

    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父母为了展示自己大方,强迫孩子“配合表演”,一旦孩子不配合,就恼羞成怒教训有加。

    当然,很多时候他们确实希望孩子习得这种品质,然而,这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孩子与成人不一样。

    对于成人来说的美德,对孩子来说也许是种摧残。

    如果把孩子比作小树苗,把成人比作大树,那么在两棵大树上拴绳子晾衣服可以展现大树有用,而在小树苗上拴绳子晾衣服呢?

    轻则压弯树杆,重则“啪”的一声,嫩枝断裂。

    --2--

    拿分享来说。在成人世界,这确实是种美德。然而,对三四岁的孩子,它具有破坏力。

    根源在于成人与孩子的心理特征不一样

    成人的心理世界像一座坚固的堤坝,孩子的心理世界却像建设中的沙堡。

    对堤坝来说轻松惬意的浪花朵朵,对沙堡而言很可能是招致垮塌的祸水。

    成人能够明确地知道“我是一座堤坝”,孩子却并不知道“我是什么”。

    这就是关键之所在。

    从刚出生时感到自己与世界是一体的,到慢慢发现自己同世界是分离的,孩子的自我开始苏醒,开始构建一个明晰完整的自我王国。

    很多父母都是从孩子一岁多开始感觉“不好带了”。

    所谓的“不好带”,实际上就是孩子不再如布娃娃般任摆布、有自己的主见。

    你想让他(她)乖乖坐着,他(她)却要走下楼梯;

    你想让他(她)在那玩积木,他(她)却要去摸杯子里的水;

    ……

    这些行为往往受到父母剧烈制止。

    有天半夜,我家一岁多点的小老板突然惊醒,大声叫着“不要不要”,我一边安抚一边知道,他的自我从睡梦中醒来了。

    然而,这个初生的“自我”何其弱小,需要我们小心倍加呵护。

    --3--

    作为成人,我们很容易区分出什么是“我”与“你”,“我的世界”与“你的世界”。

    但是很小的孩子分不清。

    想象一下我们处于一团混沌之中,什么也看不清楚,更没有边界。

    这就是刚出生的婴儿的感受。

    婴儿时期,我们能够感觉到饿、冷和不舒服,我们哭闹着,这种感觉便神奇地逐渐消失。但我们并不知道是妈妈哺育了我们,父母替我们清理掉粪便、穿好衣服。

    慢慢地,这团混沌比之前明亮,我们能看清妈妈的脸,感觉到妈妈的怀抱,但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

    再过一段时间,到一岁左右,我们学会走路,能看到的东西更多,我们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想要触碰试探体验更多,然而,以往一直满足我们的妈妈竟然百般阻挠——“我的这部分”屡屡不受控制, 使我们刚到手的好玩物件飞离手掌,使我们整个人升起离开有趣的阶梯……我们突然察觉到一个真相:妈妈不是我的一部分!

    有了“非我”的洞悉,便有了“自我”的萌芽,有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界线。

    我们逐步觉察到除了妈妈,很多不受我们控制的人事物都是“非我”。这种觉察通过量的积累,到两岁左右进入一个质变。

    我们进入了“自我敏感期”,用“不”来一遍遍鉴别和宣誓“自我的地盘”,我的身体是我的,你不可以说抱就抱!我的行动是我的,你不可以要停就停!我的物品是我的,你不可以说动就动!

    在一遍遍的重复,甚至是故意“说不”中,我们感觉到与他者分离的快乐。每一次分离,都是“自我圈地”的胜利

    然而不理解这一点的家长们,把我们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期叫做“可怕的两岁”。

    嗯,我们承认,这确实挺可怕的,因为我们正从父母的乖乖宝(附属品)变成一个任意妄为(有自己想法)的小恶魔(独立的他者)。

    --4--

    6岁之前,我们都会用最大的精力和热情去构建自我。

    让一个3-5岁的孩子讲一下自己是谁,你可能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是汤米,看我有一件新的红色T恤,我4岁了,我能够自己刷牙了,我都是自己洗头发,我有一套Tinkertoy(组装玩具),我建造的这个很大很大的塔。”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非常具体,通常,他们会提到看得见的品质,如他们的名字,身体外表,拥有物以及日常行为(Harter,1998;Watson,1990)。

    通过认定一件件属于“我的”东西,我们建筑起自我的王国。

    通过对事物的争夺,我们去努力分清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慢慢地,自我的王国便有了泾渭分明的护城墙,在城墙里是关于“我”的具体的一切:名字、身体、行为、物品等。

    确保能够控制列表上的事物让我们感觉到安全、完整和自信。

    三岁多的大老板面对我给他一时兴起取的各种昵称“小猪猪”、“小熊熊”时,会认真地表示:“我不是小猪猪、小熊熊,我是年年。”

    “是”或“不是”,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同一个国家的领土不容侵犯。

    一旦感觉到边界被入侵,你就会听到那句耳熟能详的话:

    “这是我的”

    如果这时候,大人利用强权把一件“我的”物品拿走,对孩子的冲击程度,不亚于别国要将钓鱼岛从中国拿走。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事例,小姐姐的妈妈用种种冠冕堂皇的说教要小姐姐“分割自己一部分领土”出去,是不是显得跟强词夺理的某国一样“阴险可恶”?

    成人们可能觉得,不就是一个玩具吗?撒泼滚地哭闹嘶吼,真是小题大作。

    但对孩子来说,这真的不只是一个玩具,而是他(她)自我的一部分。

    --5--

    分享是一种美德,但它是一种私德,不是通过强迫得来的。

    你可以批评违反公德的人,因为他侵害了公共利益。但你不能谴责别人的私德,因为你口中所谓“自私”,是要别人放弃自我利益,来成全你的利益。

    强迫分享实际上是公然剥夺。对成人来说如此,对孩子来说更加如此。

    成人被强迫分享,失去的只是一样东西,孩子被强迫分享,却等于在自我王国的护城墙上开了一个后门。

    在这个后门处,属于“我的”东西没有明显的边界,它可以随时归属他人。

    这难道不可怕吗?

    就像当年被逼签订《马关条约》的中国一样,割让了台湾岛及附属各岛、澎湖列岛,还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进一步受其侵略和剥夺……

    这就是有些成年人长大后还难以拒绝的原因,因为他们小时候“被打着签订过不平等条件”,导致他们的自我城墙一直有漏洞。

    所以,请在三五岁的孩子坚持“这是我的”时,温柔并坚定地认可他(她):

    对,那是你的。

    这跟捍卫一个国家的主权完整同样重要。

    当大老板看见小老板坐在我的怀里,流露出委屈疑惑惊恐的表情,大叫着:“这是我的妈妈!”扑过来欲推开小老板时,我赶紧一把将他抱进怀里。

    “对,这是你的妈妈。”

    “还有,这也是你的弟弟。”

    大老板闻言释然,安心地抱住我、还有他的弟弟。

    -END-

    本文纯属原创,若要转载,请联系本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一种美德,对孩子来说是摧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sg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