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了一个话题:
原创:驳“为什么内地永远不会成为沿海地区”
限于篇幅我只能就事论事的告诉你,我们的经济中心经过了靠近粮食产地,靠近大运河的漕运枢纽,乃至最后靠近海洋三个历史时期。
本质是告诉你,永远不会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你得跟上科技的变化才能跟上时代。否则,就真的跟石器时代的人,没啥差别了。
今天,我来举几个例子,告诉你真正有差异的不是地区,而是人脑子里的东西。
我给你举的这些人,这些例子,全都发生在沿海地区。
第一个例子,我太太。她生在在沿海的大城市里,除了旅游,没去别地儿工作过。
在我太太的眼里,政府或者事业单位是第一选择,再不济也得选择500强之类的巨无霸外企,否则,都是不靠谱的工作。
你不要觉得似乎是在听一个东北的故事,真不是。这就是沿海地区多数人的想法。
我太太只是其中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而已。
因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所谓的沿海地区蓬勃的民营经济,说的本质一点,无非也就是些机器小零件加工业,服装、商标加工业,和进出口贸易。
换言之,网上成天批驳东三省没有经济活力,缺乏民营经济思想。那我告诉你,经济是有差异,但人,其实哪儿哪儿都一样。
我去东北参加过他们的招投标,见识过官本位。
沿海地区虽然官本位少了那么一点,小政府大市场的氛围浓厚了那么一点。但老百姓的眼里,没做大的民营经济依旧是做小生意。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做小生意赚到点钱的家庭,无非是选择移民,或者,让子女去事业单位找个所谓的“铁饭碗”。没有谁真的产业升级企图成为长久有竞争力的企业。
看到了吧,地方也许有不同,但人的脑子里,差异不大的。
为啥呢?因为老百姓的脑子里关注的实际上一直都是怎么样容易挣钱,怎么样更舒服,而不是较劲什么大政府还是大市场。
也许二,三十年前,下海经商是容易赚钱的,但后来,钱显然是不好赚了。在不好赚和铁饭碗之间,沿海地区的人选择的也是后者,这就是单纯的趋利避害,这不叫什么思想观念先进还是落后。
所以你不要觉得沿海地区的人是热爱做生意,他们只是没有铁饭碗拿,被迫去做生意,后来做着做着发现赚钱很容易,就形成了经商的习惯。
一旦他们经商遇阻,马上就会缩回去,这句话才是重点。
所以,像我们家这样,我太太的薪水很低的,可有可无,我跟她建议过很多次辞职。可是她依旧坚持呆在事业编制的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
你要说她很热爱那份工作,倒也不是,她就是心理上对大组织有依赖感,就像孩子一定要叼个奶嘴,哪怕不接奶瓶。
她骨子里,信组织超过其它任何。在她眼里,赚多少不重要,你的单位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所谓的“保障体系”。
不要觉得奇怪,这就是一个商贸繁荣的沿海地区教出来的孩子,这是普遍现象,不是个例。
当然,有读者会觉得,这是不是和她的环境有关,她的朋友圈里没有自由职业者,因此才对体制产生了如此强的情感上的眷恋。
还真不是,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也是我们号的读者,我的同行。
这哥们一样出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毕业后先去了某个著名的外企做研发。
当年我在国企的时候,他是我们供应商派来的技术负责人。我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不仅仅技术好,而且善于沟通,脑子灵活。
于是就挖他,先后挖了四次。分别是我在国企期间,我创业期间。
我们今天来聊其中的第三次,第三次是最有意思的一次。他有意愿跳槽,我们有意愿接纳,薪资都谈完了。
但当我们把薪资发给他的时候,他也许是想多要点,就要求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多加1K。
我跟他说,这么一丁点,没必要提的,你每个月拿点发票报了就是了。还不交税,还省了手续。
他没经历过这种创业型公司的变通,于是就坚持。那我只好把他的诉求告诉了其它几个BOSS。
我们常务副总就拒了。我很纳闷,说这个人是我看中的,你也认识,不就1K么,给他走个流程,无非盖几个章。
常务副总就告诉我,不是钱的事儿。1K是多少?在他的薪水比例里,极其低,这么一丁点钱他会专门提出来,说明他的心态是来打工的,并不是来创业的,从这一点看,他不适合未来要他做的事情。
你当初要安排的是让他适应了之后顶替某个部门经理,然后拉做合伙人,可他的眼里只有薪水。他今天的这个思路和他未来要被重点培养承担的事情,是不一致的。
由此,这事就没成。
多年后,我和他反复聊起往事,我俩关系很好。我就常当他面说:他这个人啥都好,技术好,灵活,天生的老板坯子。就差了一丁点东西,那一丁点东西叫做想法。
如果你只是本着打工的心态呆在高科技的领域里,谁家给钱多,你去谁家干,也任劳任怨,出差加班都不在话下,是可以赚点钱。
可你赚了点钱能干嘛呢?也无非买套房子。这不是不好,可是糟蹋了你的才华。
明白我的意思么?
你不需要技术很好,也不需要这么灵活。你平庸一点,也是这个结局呀。你多出来的那些优势,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既然你的硬件已经够上一个老板的标准了,那软件干嘛不让它上去呢?让它上去了,你会遇见太多太多的赚钱的机会。
当年桑德伯格被谷歌前CEO施密特面试的时候,她觉得头衔太低了。施密特就告诉她:“如果你在火箭上有一个位置,别计较坐在哪儿。先上去再说。”
这就是告诉她,机会比那些无谓的事情重要的多。如果现在给你一个见世面的机会,给你一个每天与各个上市公司董事长一桌吃饭的机会。你从人家董事长那里听两个确定性的机会,加个杠杆,你觉得你能得到多少?工资,还重要么?
这就是打工者心态与老板心态之间最大的区别。你可以去打工,但打工一定不是为了多赚个仨瓜俩枣,而是为了了解你的老板是怎么玩的游戏,而是为了有个大一点的平台给你做资源整合。
人要是想赚钱,打工是最不靠谱的一条路。
我聊过二十年前大学期间,我在联众游戏里写个外挂,程序挂在那里,每天从梭哈大户室里给我稳定的赢回200块钱,月入6K,那个年代我们学校正教授月薪才4K。
这没有什么时代性局限哦,十几年前,还没有口碑网的时候,我就告诉过我身边的同事,各个商家的优惠券没有普及,也没有联合统一的计价,这里面存在大量的利差。凡是电子平台上的,你都可以写程序去套利。
一年后,市场里就诞生了这门生意,叫做口碑网,阿里旗下的。当然后来不在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我说大众点评,大家应该明白了。
看到了吧,一门套利的机会,可以做成公司,甚至最后都不依靠套利,而是依靠用户数据,形成一门大生意。
这样的例子后来依旧有无数个,比如秒杀,比如红包。因为我身边程序员居多,所以我讲的例子,统统是针对他们的自身情况。
我举的这些例子就是在告诉他们,身为程序员,你想赚钱,办法简直多如牛毛,你犯不着加班,你只是没弄明白,自己在技术领域里的那点能力,不只有卖给老板一条路,你明明有千条路,蒙着眼睛看不见而已。
当然我们的读者里面各个行业的人都有,我就不展开了。我相信任何一个领域里,都充满了自由职业的机会。你只要持有老板心态,分分钟能找出一大把,问题是有些人尝试了,发现赚钱很容易,迅速就懒的搭理自己的正经老板,而有的人,限于思维的定势,脑子里绕不开这个弯。
就像我上面讲的所有的这些,以我聊的那个朋友的技术能力,统统都能做到。只是他脑子里绕不开这点思维局限,心态上接受不了而已。
我并不是建议人人都去做自由职业,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适合。但这个世界,它一定是朝自由职业这个角度演化,这个趋势不会错。
你会发现网络教学越来越普及,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一个人教课深入浅出,大家干嘛不通过网络听他的?干嘛非要听自己身边那个教的不太好的呢?
在当年没有唱片的时代,音乐家很多的,因为只能现场演奏。你没法去维也纳皇家剧院听贝多芬的演奏,所以你只能听自己村里的那个演奏家的演奏。
正因为地域性的保护,那个村里的演奏家,才会有收入,才会从事这个职业。
可是,当唱片兴起的时候,他就失业了,或者说他就得改行。因为和他同台竞技的,是贝多芬。
互联网是一种比唱片强大无数倍的力量,它可以把一个人放大无数倍,迅速无成本的全球传播。这导致原本可以依托地域优势不存在了。
全球的同行,在一个舞台上竞争。那就没有第二,赢家通吃。你可以走小众化的路线,你可以营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但你必须有特色,你必须是某个很细的分支领域里的第一。
这就是科技在改变我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不要再迷恋于地图炮了,在未来的时代里,真正局限人们的,不是你所处的地理位置,而是你思维水平的档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