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无信,则不立。

作者: Dear云曦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0:49 被阅读25次

    信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老夫子讲“民无信,则不立。”一句话讲清楚了信在人生经营中的重要性。“信”在《说文》里面的解释是:“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所以“信”这个字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代表着人讲出来的话一定要有信,要有诚。这就是祖宗在造字的时候给我们的提醒,想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首先就要有信心。

    中国的古人很讲究信用,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美誉。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卓恕的人,是太傅诸葛恪的朋友。有一天,卓恕要回会稽,特意来向诸葛恪辞行。朋友情分很深,诸葛恪就问卓恕什么时候能再回来相聚,卓恕就回答了某日。到了那一天,诸葛恪设宴款待宾客,却不动筷,说要等卓恕的到来。在座宾客都说,从会稽到建康,相隔千里。江湖相阻,怎么可能必定会来。但是诸葛恪坚持等待,不大一会,卓恕就风尘仆仆的来了,在座宾客舞步吃惊,但更多的,则是对卓恕信守诺言的行为钦佩不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卓恕千里赴期”的故事。

    这虽然只是古人信守承诺浩如烟海的故事中的一例,但是也足以让后人窥见古人对信义的看中,对人言的看中,虽相隔千里,亦不能阻止。人言,始于心,所以守信的人一定是心诚的人,心至诚,不论承诺是否说出口,都会当做是诺言一样去履行。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人称“公子札”。一次他奉命西访晋国,路经徐国,就去拜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见到季扎出使的佩剑,便仔细观赏了一番。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但季札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在心里许诺等出使任务结束将宝剑给徐国国君。不料等季札出使结束返回徐国的时候,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札解下宝剑要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但是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无法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坚决推辞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札便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以此来兑现自己的诺言。徐国人非常敬佩季札的美德,赞美季札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这就是古人对于信的尊重,不论是否说出口,只要心里承诺了,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实现。经典讲,仁义礼智信,信是五常之一,是做人必须要具有的根本要素,失去了信,就没有办法立足。因为对内缺乏信心,对外缺乏诚信,就会是《左传》里面讲的那样“人弃常,则妖兴”,“妖”就是日常生活里面的诸多不顺,所以如果想要健康平安,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的美满的人生,就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信义,这是人生经营里面重中之重的必须功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无信,则不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kw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