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去长沙,在太平街四处搜罗好吃好喝的新鲜事物,路过一家卖酒的小店,驻足观看时突然看到“梅子酒”三个字,毫不犹豫地让店家给我装了两瓶。甚至没有在意,这小小的一瓶酒价格快要赶上正宗茅台。 对梅子酒的这一份向往和执着,不是没有原因的——大概是从看过了《海街日记》开始,便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吧。 和《海街日记》的首次见面,是在一个失意烦闷的日子里。这部影片没有奇思妙想的背景,没有高端大气的特效,更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四个普通的日本女性平凡生活的堆砌。影片讲述了住在海边的香岛三姐妹,在父亲过世后将同父异母的妹妹接来同住,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日常琐事。导演是枝裕和的手法仍是一贯的安静,文艺,剧中的每一幕截屏下来,都可以当做手机壁纸。在他的创作下,四姐妹生活在一个平凡安静的美好小镇,她们的家是一栋古朴的木房子,被层层的植物包裹,木门隐藏在枝叶间,房内甚至没有锁。二姐戏谑地将其称之为“女生宿舍”。庭院里栽种着一株比她们还要年长的梅子树,每年的梅子成熟季,姐妹们都会摘下梅子,酿成香醇可口的梅子酒,分给邻家一些,剩下的自己细细品尝。这是一种古老的传承,在酒窖里盛放着许多已去世之人酿下的梅子酒,他们的肉体已不在此,但他们留下的,玻璃瓶内晶莹剔透的液体,却会被深深记住。 长姐如母,影片中的大姐,勤勤恳恳地为家庭奉献着一切,将自己的婚事一拖再拖,竭力使妹妹们过得安逸幸福,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如此坚韧的她,在母亲面前却也忍不住流露出女儿的娇弱。二姐疯疯癫癫,敢爱敢恨,即使被渣男多次欺骗,人财两空,在宿醉之后也能迅速振作起来,昂首挺胸面对生活。三姐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眼神单纯明朗,总是笑呵呵的模样,无忧无虑。而小妹,亲人的离去使她背负着本不该有的重担,迫使她早熟,不得不思考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她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缩影,她们的苦恼和困扰,不就是我们常常会面对的现实吗。 我想,这部标榜平凡的影片,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从始到终,一种温柔但有力的力量贯穿其中。姐妹四人都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她们也不过是在应付日常琐事,但不同的是,我们灰头土脸,怨声载道,而她们淡雅素直,从容不迫。 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每天给自己加油鼓劲,去学习,去挣钱,无时无刻都在奔跑着,害怕被别人甩开,对着电子设备不停敲着键盘,把定居在一流城市,物质生活无忧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样的生活裹挟着,我们自己也妥协了。呼啸的焦虑,疲惫扛在肩上,每一日心里都在偷偷与他人较量。太容易自暴自弃,太容易崩溃,也太容易失去希望。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向往做一个温柔的普通人,没有焦虑不安,不用埋头于手机掩盖孤独,坦坦荡荡面对自己的情绪,衣着朴素,笑容沉静,即使被细碎的生活琐事困住,也能保持清淡从容的声音。但希望终归只是希望,现实难以打败,也只能在这样的电影中寻找一些寄托和安慰罢了。 我喜欢那个小镇里的一切,陈旧但干净的木椅,路边安静的电车轨道,淡蓝色的天空,下过雨后地面坑洼处有不少积水,仿佛一面面镜子倒影绿树。我们在自保的世界里头破血流,每天费劲心思去赢得胜利,她们在自己的童话中做着美梦,管理好三餐,庭院和古旧的房屋,一生便温暖且圆满。所有的离愁都不撕心裂肺,它们安然、肃穆,遵循着万物本该有的规律。 影片中出现了不少诱人的美食,民以食为天,这些细节也展现出了人物生活的态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大姐在阿婆训斥的时候,一向成熟的脸颊上露出了孩子一般的撒娇深情,有点委屈,也有些倔强,她将一颗饭团送入嘴中,用力地咀嚼着,大眼睛充满灵性。那一瞬间,屏幕前的我不由得心生向往——这颗团子一定是特别美味的吧,否则她怎么会露出这样幸福的表情呢。 还有海猫食堂中,老婆婆做的让人赞不绝口的竹筴鱼,老爷爷自制的沙丁鱼面包,三姐自己烹饪的咖喱饭。他们让我在一段时间内爱上了晶莹的米饭,吃饭时对美味的饭菜也产生了不自觉的敬意,连咀嚼的模样都有模仿他们的意思——大概是觉得那样吃饭,会更香甜一些吧。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落与困扰。大姐为了照顾妹妹们一直未嫁,最终却要与喜欢的男人分别;二姐活泼开朗但遇人不淑,总是被欺骗;三姐天真明朗,仿佛什么都想得开,把细碎的情绪都压在心底;而小妹,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中,一直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害怕自己带来不幸。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自卑,彷徨,觉得未来是一团迷雾,叫人忧心。但是,当我看到小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在樱花隧道里闭上双眼,阳光透过粉红色的花瓣打在她脸上,照亮了无拘无束的清纯笑容时,也就释怀了——我们逃不过艰难挫折,生离死别,也摆脱不了对自己的怀疑否定,但一切的悲伤都有出口,我们的存在,都应该干净而剔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