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糊涂说:
老子讲治国之道,或者说管理理念,分了四个层次,我们由高到低,一一看来。
最上乘的,是感觉不到施政或管理的人在,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最高境界。无为非无不为,非不作为,不为苛政不等于不施政,也不等于懒政。当然,要有一定的机制,在此之下,国家机器或者公司单位可照常运行,就像电脑输入了程序,自动化、信息化,不用人为去操作。最高明的领导,是人虽不在,但其影响力却无处不在。这是最理想化的状态,对人的自觉性或者说整体素质要求甚高,但因人的私欲和惰性等等,实际上很难形成这样的状态。两千多年来,道家的治国理念无法成为主流,原因大多在于此。
最上乘的难以实现,老子说,退而求其次,统治者可以亲力亲为,可以亲民爱民,这样人民亦与之亲近,甚至会对其歌功颂德。亲民的领导,且先不说其领导力如何,至少是肯用心,那么便能使大家觉得暖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心比心,领导用心相待,大家自然愿意给予积极的工作反馈。然而有一点,所谓亲民,不单是做做样子,弄点表面文章。设若一个公司单位的领导,只会这点表面功夫,或许能收一时之效,但恐怕很难长久。是非曲直,即便不说,大家心里总有个衡量。会工作的人,终归来说,谁也不是傻子。
再次之的领导,会板起脸来,会端架子,使人望而生畏。畏之敬之,敬而远之,这是在所难免的。养家糊口,谋个生计,如此而已,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或也谈不上什么归属感。我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的事儿,分外的,便视之不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嘛。有时候或许心里有点想法,欲发表些不同的见解,想想法规森严,条章煌煌,加之高高在上的领导的样子,还是作罢了吧。照章执行,循规蹈矩,总是最保险的,创新么,不去管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算是尽职尽责了。
最差的统治者,大概只知统而不会治,高高在上,不体察民意,人民自然不买账。非但不买账,抱怨甚至骂娘都是有的。命令下来,底下人接了,转手丢在一边。即使勉强去做,也不过是阳奉阴违,打打哈哈,磨磨洋工,万事大吉,反正领导好糊弄。想那晋惠帝,面对国家的饥荒,大臣报告说百姓都喝不上粥了,他竟很奇怪,问:喝不了粥,为什么不吃肉?这样的二傻子(晋惠帝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从小智商有点不够用)领导,属下送个高帽子恐怕都不知道怎么接,绿帽子倒是戴得稳稳的。有这样的皇帝铺垫,西晋之短命也不冤。
统治者威信不够,人民自然不会信服,平日里无事时或许还好,遇到突发状况,越到紧要关头,越能看出一个领导的威望和凝聚力。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向来有这样的情怀,为报知遇之恩,是肯舍生忘死的,甚至舍小家顾大家。若平日里没有这样的恩遇,你要我关键时候顶上去,那还不“姥姥,爱谁谁”?
领导的艺术,大概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不轻易发号施令。事儿办成了,不炫耀,不抢功。人们会觉得理当如此啊,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啊。习惯使然,乃合乎自然之道。这恐怕也很难,对某些领导来说,功成不居,何来政绩呢?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