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问:拿到此书你想解决什么疑惑?你想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你怀着一颗怎样的心来阅读这本书?
所有的专家学者领导都推荐这本书,可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拜读过。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自认也是一个用心、称职、合格的老师,建议仅仅是别人给的自己听,能否听取能否采纳,好像还真不一定。浮躁的心就这样悬空于世,就像忙碌的不停奔走的步伐。现在想让自己沉下来,慢下来,重新倾听教育前辈的建议,而且以这种共读的方式,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心中怀有几分期待。
我不擅长去提出疑惑和问题,驱使我去阅读这本书的动力就是好奇心。因为心中没有疑问和困惑,所以也就无从从书中去寻找答案。但是我倒是希望从书中能够得到一些这样的感慨:哦,原来可以这个样子!
记一记:
第1条:《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金句摘录
1.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是各不相同的。
2.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
4.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5.因材施教,分层学习,允许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点。(自己概括的)
6.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7.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受力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的思考的神色:一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一会儿又深沉的思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8.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
9.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的专心致志的学习啊!
思维导图:暂时没有画
想一想: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抽象”一词,我是如何理解的?读完这一章,我是否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又是如何理解的?
抽象的东西一般都是虚无的、没有生命力的 ,而我们的学生,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这句话有点类似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孔老夫子提倡有教无类,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又经常提倡要因材施教,这些观点我觉得和第一条建议里的内容是一致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允许并接纳学生们的这些差异,然后在我们的课堂中,立足学生的实际,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他能体会到的成就感。人往往是在能够体验到成功之后,才更有动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
说实话,在我的数学课上,有一部分学生是听不懂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就这样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也是不可以的,所以我想了让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法子 。无论他再怎么听不懂,黑板上的内容总是可以抄录下来的吧。对于能听懂一点,但是基础很差的孩子,我请他们反复练习,单独找我过关。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我可以再考虑一下及时奖励的措施,激励这部分主动来找我过关的学生们。
优秀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容易被老师看到,反而是中间一些学生很容易会被老师忽视。今后在我的课堂中,要着重注意留心一下这些中间的学生们。
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
有时候我们老师牢骚抱怨:学生为什么反复讲了还不会?其实我们是不是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们做到整齐划一的共同前进,在我的课堂上,允许孩子出错,允许他暂时跟不上,但是不允许他不学。如果他每天只前进一点点,一节课只听会了一点点知识,对于他而言也是一种进步。
当一个个学生被我看到,他于我而言就不是抽象的,即使我暂时还叫不出他的名字,但我知道他坐在那里,他的眉头一蹙,他的开心一笑,他的点头示意,他的埋头书写,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