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竿见影的学习看似有效,实则是否能有续航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很多时候老师教学都希望能立马见到效果,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回答上问题,能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这样就够了吗?其实不然。学习上的立竿见影有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学习引发的来去匆匆,即生便即灭,不能生成较强的续航力,问题也可能出在教学速度过快,节奏过频、行为发生方向过于单一等形式。
有这么一种教学法叫“代学法”,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学习,在学习上不给学生留一点念想,不跟他们“捉迷藏”,不让他们多费脑筋……代学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2、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
3、一种思维代替另一种思维运作。
4、“显学”代替“隐学”。
5、以机显代替人思。
6、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
对照以上几种情况,我反思了以下自身的课堂,发现自己也存在一些问题,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基础较差,但也不乏一些比较聪明,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异常活跃,回答问题异常积极,课堂上的提问他们总是能积极思考并回答,有时给我一种假象,这些孩子会了好像全班就会了,其实很多基础较差的孩子还在云里雾里,导致了明明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像还不错,一到考试,那些差生啥也不会,大片的空白。这就是犯了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摘到的桃子会更美味,但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直接把桃子摘到学生的面前让他直接品尝,然后问学生甜不甜,学生只能被动地吃,被动地评价,久而久之,他就会失去了摘桃子的欲望了。学习是需要积极主动性的,只要当学生发自内心想去学,他才会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才会更高。但现阶段,我们都生怕学生吃不上那个“桃子”,在课堂上一旦学生跳起来有点困难,我们就很恨不得把凳子垫上,恨不得把枝条拉低让他们可以随手可得,因为很多老师不想等待,一个问题提出,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了一两个同学答不出来直接将答案告知,时间一长,学生知道了原来答不出来也不用思考,老师是会给答案的,而且回答很可能犯错,既然这样,那就等着老师公布答案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实践探究精神。
归根到底是一部分老师不能忍受学生摸索、尝试、受挫、失败,更不能忍受过程之慢。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下来也是需要能力的,它是一种意志、信心、定力、智慧和策略,但慢不下来也有大环境的问题,总有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活动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处理一大堆的杂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这也会导致教学进度紧张,特别是一到学期末,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又要赶进度,又要有质量,那能怎么办呢?快呀,节奏快起来。这样的前提下怎么可能会有耐心,怎么可能能忍受课堂之慢,对老师来讲时间不允许呀!作者所说当务之急是养成深入骨髓的慢的心性、慢的能力。这种能力被我们遗忘,我们需要将其找回,不仅慢在学习,还要慢在生活。
教师可以怎么做?
教师面对问题时要把问题抛回给学生,并予以适量、适度的指导或暗示,使学生在心里认真忖度,最终从对问题的茫然、迷思中破茧化蝶般走出,发现、揭示和阐述问题的答案、自己的思想,将“代学”变成“助学”。
佐藤学说:“教学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对此,教师还要做好打“旷日持久战”的准备,让学习的过程延缓、“耽搁”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侵入、心灵的镌刻,有利于能力的养成,恒久的发展。真学是身心俱在的学,是以思贯一、以想为主的学,是有点难度的学,是浸润式而非浇灌式的学,是点点积淀、久久为功的学。所以我们要学会等待,教育本来就是一门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急不得,他们有无可限量的生命力,我们又何必急于一时呢?学生才是自我学习的首要光源,我们就耐心地等待着学生发光发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