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是瞿秋白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纪念日。笔者广泛搜集了瞿秋白的照片资料。谨以此篇图片和文字纪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杂文家、优秀的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瞿秋白同志!)
沧桑巨变清香如故—纪念革命巨子诗文大家瞿秋白诞辰120周年寂寞此人间,
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
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
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
应有香如故。
——瞿秋白:《卜算子·咏梅》
一代文学大家、革命巨子深陷囹圄,自度必死,然而他笑对死神,自豪地以不畏风雨严寒的梅花自喻,置生死于度外,衷心地祝愿同志和战友们“勇猛精进”。1935年初夏,瞿秋白系狱福建长汀,写下了这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瑰丽词章,既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情怀,展望了人民解放事业的美好前景,也表现出一位革命家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念。正象春回大地、百花盛开、芳香依然如故一样,诗人坚贞的革命精神也将与事业同在,永吐芳华。诗人将自己的满腔的热情和鲜血,以至于宝贵的生命都溶进了“大众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之中。
少年瞿秋白和父亲瞿世玮今岁花开盛,
栽宜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
无处觅霜痕。
——瞿秋白:《咏菊》
诗人一生极爱傲霜的秋菊和报春的红梅。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写下了一首《咏菊》诗,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极其巧妙地嵌进了自己的名与字:“霜”、“秋白”。这既是少年瞿秋白对自己名字的深刻寓意的诗化解释,也是对自己独立寒秋,不入流俗的高洁志趣的自然抒发,更把生活的哲理融化到了诗的形象与意境之中。
如果以“咏菊”诗诗人临终前的“咏梅”诗(《卜算子》)相观照,则恰好照见一个一生“光明磊落、风骨挺拔、神采俊秀、毫无矫饰,使人望之俗念俱消,油然而生敬慕之情”(1)的诗人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瞿秋白:《红梅阁》
瞿秋白的母亲瞿秋白的作为旧的“士的阶级”之一的家庭,由于旧的家族生产制的打破,恰如一只破船跌入了万丈波涛之中,尤其不得不破产了。他的中学学业因“穷”而中断,他慈爱的母亲更因了这“穷”而饮鸠自杀,出此宇宙而去了。这使得瞿秋白从更为广大的意义上去观察分析认识社会。于是,他吟出了《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亲,
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刻无人管,
落上灵前爱子身。
五四运动期间的瞿秋白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催醒了瞿秋白的厌世梦。他以崭新的姿态作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负责人,参加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和领导同学们积极投入了这场反帝爱国的伟大斗争。
20年代瞿秋白摄于北京雪意凄其心惘然,
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
犹折梅花伴醉眠。
——瞿秋白:《雪意》
1920年瞿秋白(左起)与郑振铎、瞿菊农、耿式之、耿济之合影 瞿秋白(中)与友人在一起瞿秋白与文友一起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社会改造。在《新社会》上,他写作和翻译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心的声音》这一组诗文,是目前知道的他正式发表的较早的文学作品,它们初步显露出青年诗人的创作才华。
1920年瞿秋白(右一)赴俄前夕与李宗武(中)俞颂华合影1920年,瞿秋白被《晨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两次见到列宁并与之交谈。
1921年瞿秋白(右)与李宗武在莫斯科合影1922年,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俄国东方大学任助教,刘少奇曾是他的学生。
1923年初回国留影皓月落沧海,
碎影摇万里。
生理亦如此,
浩波欲无际。
——瞿秋白:《皓月》
1923年著名作家丁玲与王剑虹(右)在常德王剑虹是瞿秋白的第一任夫人。1924年初开始,瞿秋白辗转上海、广州之间,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出席国民党“一大”,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和翻译,并与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或候补委员。他给王剑虹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万郊怒绿斗寒潮,
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
为衔春色上云梢。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出席了大会 1924年8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一届二中全会合影。后排左起第三人为瞿秋白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王剑虹病逝后,瞿秋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在与杨之华相爱之后,他的生活有了转机。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中,瞿秋白与杨之华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的感情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
1924年底,瞿秋白与杨之华摄于上海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前排左一)刘仁静(后排左一)瞿秋白(后排左二)等合影 1925年瞿秋白与杨之华合影瞿秋白:《赠羊牧之》
其一:
十年不相见,
相见各成人。
潘鬓一似旧,
举止失天真。
君知霜月苦,
仆仆走风尘。
风尘应识好,
坚我岁寒身。
重耳能得国,
端在历艰辛。
其二:
贻我七言句,
秋气满毫端。
芦花不解事,
只作路旁看。
我意斯文外,
别有天地宽。
词人作不得,
身世重悲酸。
吾乡黄仲则,
风雪一家寒。
其三:
君年二十三,
我年三岁长。
君母去年亡,
我母早弃养。
亡迟早已埋,
死早犹未葬。
茫茫宇宙间,
何处觅幽圹?
荒祠湿冷烟,
举头不堪望。
1927年4月28日瞿秋白与杨之华在武昌第一小学、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27年“八七”会议期间,瞿秋白在武汉。“八·七”会议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 1928年瞿秋白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在苏联南部参观时与杨之华合影 1928年底,瞿秋白(前排右二)杨之华(前排左二)和蔡和森(前排右一)在莫斯科克里米亚疗养院和苏联朋友在一起。 1929年瞿秋白与杨之华摄于苏联黑海海滨 1929年瞿秋白与杨之华瞿独伊摄于莫斯科 杨之华与瞿独伊(图中题字为瞿秋白手迹) 瞿秋白1929年3月的手迹小小的蓓蕾,
含孕着几多生命,
陈旧的死灰,
几乎不掩没光明。
看那沙场的血花灿烂,
经过风暴之后的再生。
谁道是无意中的赤化?
却是赤爱的新的结晶。
1930年7月归国前,瞿秋白偕夫人杨之华摄于莫斯科 瞿秋白四次避难鲁迅家.图为瞿秋白(前左)与鲁迅等合影.妖孽忽神圣,
蓝天白太阳。
一生皆矛盾,
无话不荒唐。
梦绕黄金国,
魂飞乌托邦。
只因承道统,
断发复华装。
——瞿秋白:《题远东第一伟人铜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瞿秋白在鲁迅家避难期间,编选了《鲁迅杂感选集》并作序,洋洋万余言,通宵达旦,一气呵成。 瞿秋白录旧诗《雪意》书赠鲁迅 鲁迅录何瓦琴句书赠瞿秋白在193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瞿秋白遭受王明集团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被排挤出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他重返文学这块美丽的园地,继续施展他的文学才华。从此,瞿秋白主要作为一个革命文学家在上海与鲁迅先生一道领导了左翼文艺运动。他翻译、介绍、撰写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著作,翻译俄国文学作品,特别是高尔基的作品。创作了《乱弹》、《骷髅杂记》等一系列杂文和文艺杂著。编选《鲁迅杂感选集》并撰写了著名的《序言》,第一个科学地评价了鲁迅及其杂文。还帮助了茅盾的《子夜》的创作。使他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秋之白华》剧照1934年1月,瞿秋白接到中央通知,他与鲁迅、茅盾等人依依惜别,离开上海奔赴红都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即教育部长)兼苏维埃大学校长。在苏区,瞿秋白为着教育,特别是苏区的文化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在红军长征时,他却被王明集团当作“包袱”甩给了被国民党反动军队重重围困的苏区,终至于1935年2月在转道香港赴上海治病的途中,在福建长汀县濯田区水口乡小迳村牛庄岭附近不幸被俘,陷入敌手。
瞿秋白被囚时留影及手迹如果人有灵魂的话,
何必要这个躯壳!
但是,如果没有的话,
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这并不是格言,也不是哲理,而是另外有些意思的话。
——瞿秋白狱中小照留言
瞿秋白书法作品瞿秋白被囚禁福建长汀狱中时,仍不停地读书写作。
廿载浮沉万世空,
年华似水水流东,
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
江城辜负落花风,
黄昏已近夕阳红。
——瞿秋白:《浣溪沙》
山城细雨作春寒,
料峭孤衾旧梦残。
何事万缘俱寂后,
偏留绮思绕云山?
——瞿秋白:《梦回》
夜思千重恋旧游,(李端)
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
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
海燕飞时独倚楼。(戴叔伦)
——瞿秋白:《忆内(集唐人句)》
斩断尘缘尽六根,
自家自了自家身。
欲知治国平天下,
原有英雄大圣人。
——瞿秋白:《无题》
还有,翻开那不朽的心曲:《多余的话》,他那一以贯之的清新的风格,深邃的哲理,流畅而优美的语言,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法国大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晚年未完成的杰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与之颇相仿佛,他是把它作为文学作品来写的,何许可以把它归入所谓的政治散文之类吧!我从那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一个鲜明的革命家与文学家融为一体的形象,捧着一颗圣洁的金子般的心,在满怀诗情地向党向人民向同志们诉说自己的一生。我所体会到的则是一颗至真、至善、至诚的心灵的熠熠闪光。在狱中,瞿秋白还有两部写出了目录而未能完成的作品:《痕迹》和《读者言》也都是文艺性的,至于那一束光耀千古的诗篇,就更不待言了。集革命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瞿秋白用诗的语言总结了他革命的光辉一生。我曾想,如果将《多余的话》仅仅作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的思想总结和政治报告来读,而不同时将它作为一个文学家、诗人表现自己临终时的内心独白的文学作品来读,那是很难全面、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它的精神内涵的。
瞿秋白:《偶成》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得《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
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
心持半偈万缘空。
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瞿秋白就义前摄于福建长汀中山公园。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县西门外罗汉岭,瞿秋白极目眺远,心中默念着“永别了,美丽的世界!”高唱起《国际歌》,从容就义。……一棵参天的大树摧折了,只留下三十六个闪光的年轮。悲哉!痛哉!惜哉!如果……他又该贡献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多少闪光的思想和壮丽的诗篇呢?
当天下午,鲁迅开始编辑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瞿秋白的不幸牺牲,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的哀痛。在莫斯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指出:“瞿秋白同志的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属于共产国际支部的安南、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共产党都发表了抗议书、声明和悼念文章。
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許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對他,但他為人民工作的勇氣並沒有挫下來。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裡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腦子想問題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遺集的出版,將有益於青年們,有益於人民的事業,特別是在文化事業方面。
毛澤東
一九五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1955年,瞿秋白殉难20周年时,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他举行了遗骨迁葬仪式(图中为周恩来、董必武等) 沧桑巨变清香如故—纪念革命巨子诗文大家瞿秋白诞辰120周年王西京这幅《瞿秋白》是难得的人物画力作,不仅立意、取材独到,艺术处理也非同凡响。全身立像的瞿秋白,在大面积空白时空里,所占比例虽小,却突显出内在精神文化气质的巨大张力。《赤都心史》引句,行书22行,营造着“赤潮澎湃,晚霞飞动”的中国大背景,文明古国五千年沉梦被惊醒,发出独立的吼声,震撼心灵,激发共鸣。
沧桑巨变清香如故—纪念革命巨子诗文大家瞿秋白诞辰120周年上海多伦路上的城市雕塑《瞿秋白》是蒋铁骊名人肖像系列第一件,同时也是为多伦路度身定做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上,瞿秋白文人气息和精神面貌的表达作者自己是比较满意的,作者不把瞿秋白当做革命领袖去表现,而是做为一个风华正茂的文人。作者查遍瞿秋白的生平,发现他一生特别“悲剧”,只有在多伦路的那两年是唯一幸福的日子。于是作者决定用雕塑,把他生活中幸福的短暂岁月定格下来。
沧桑巨变清香如故—纪念革命巨子诗文大家瞿秋白诞辰120周年瞿秋白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八十多年了,。哲人已渐渐远去,但他留在那五百万字著作的,那笔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将永远有益于我们青年一代,有益于“大众的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