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筷子富有传统文化内涵,说说你理解的筷子和中国文化是什么?

中国筷子富有传统文化内涵,说说你理解的筷子和中国文化是什么?

作者: 东方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10:20 被阅读0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个体生命体验最直观的表现和民族情感联系的重要载体。其中,“筷子”作为我们饮食中常用的器具,其貌不扬,却有着复杂的文化含义。

    首先,从字源层面看,“筷子”作为饮食辅助用具在中国已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但是“筷子”这个词却晚至明朝才出现。在明以前,“筷子”一般被称为“梜”、“箸”,如《礼记·曲礼》有“羹之有菜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的记载;汉代《急就篇》中也有“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的说明。但是相比于“梜”,“箸”的通用时间最长,《说文解字》称“箸为饭攲也,从竹者声。攲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攲。宗庙宥座之器曰攲器。古亦当作攲器也。”(攲:1.jī:持箸取物。2.yǐ:古通“倚”,斜靠着:“~枕听鸣蛙。”3.qī:倾斜:“~帆侧柁入波涛。”)很明显,“箸”除了作为吃饭的辅助用具,还是宗庙用具的组成部分,可见“箸”字承载内涵之深。

    其次,“筷子”之所以代替“箸”字的称谓,乃源自明代“吴中”,即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带(今苏南及上海)的劳动人民的避讳,从此改变了“筷子”的一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忌讳,以后有时间可以再专门讨论一下。)

    明代的文学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也就是说,因吴中人民往来常用船,在行船过程中希望一切顺利,故避讳与“住”、“驻”谐音的“箸”,反其道而用之的将“箸”改为“快儿”。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的“贵族文化”,如琴棋书画,但是从“箸”到“筷子”的变迁则是一个民间文化到贵族文化的“逆袭”,且取得巨大成功的范例。

    最后,在中国众多关于“箸”的传说中,有两则关于“纣为象箸”的记载颇为有趣。《韩非子·说林上》记述:“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鉶,则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本,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而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也说:“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上述这两段话的意思大概是箕子为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感动害怕,原因在于:使用象牙筷子就不会在用土气的陶碗了,一定要用犀角或者美玉做成的华美的杯子。然后碗里盛的食物也不是一般的蔬菜了,一定是山珍海味。吃着山珍海味就不会穿着粗布衣服住在茅草屋里了,一定想着要穿华服,住大厦。这样一步步使欲望得到满足,天下就不够挥霍了,王朝的统治也就完了。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我们在生活总也能从认识筷子、使用筷子这么一件小事中获得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我们的未来一定更加光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筷子富有传统文化内涵,说说你理解的筷子和中国文化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vv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