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4 培训 南通
一直有关注邓教授的文章,此次讲座内容也是从他论文中演化而来,所以并不陌生。聆听现场的好处除了情境感可以帮助有限吸收之外,现场能听到一些讲者突然而生的灵感。
“写作无需体系化”这是邓老师提出的观念。从当下教学现状来看,写作系统化确实是一个庞大而见效甚微的举措。写作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写作不需要系统性知识。
谈几点自己最深的感悟。
1.写作教学应基于学情。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应当是基于学生或个别或整体的问题进行诊断,自我陶醉而无针对的教学毫无意义。所以需要对学生问题进行诊断,方式:切片,问诊,量表,数据。
2.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教师更多的是教一些正确且无用的陈述性知识,而非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学生只知道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这是当下作文教学的很大弊端。想到上次学生问,如何使论证富有层次,也就是说我在教学中并未能提供相关可操作性的措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小学名师里的管建刚,蒋军晶做得很好,开发了很多可以操作的写作策略。
3.教学目标应小而精。针对一个问题,精而深地解决,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一一突破,久之或许就成为一个系统了。想到有老师讲论证方法,一一介绍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不如选择一个方法,专门讲透。这也是我在教学中需要警惕的问题。
3.提供支架。这点对我来说是最难的,这需要有知识的支撑和对操作方法的思考,对老师提出很高的学养要求。我尚且需要这方面的学习。针对“偏见”作文题,曾设计了一个“解释内涵”的微突破写作设计,当时觉得学生呈现的效果还不错。现在回想,由于支架的单一,有些学生的片段呈现出一种机械性。
下午邓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是他写作理念的呈现。
再谈谈听课的一些反思。
邓老师课的标题是《跨界写作》,课堂内容引入数学坐标的方式解释“勇气”的内涵。
我觉得课堂核心与其说是跨界写作,不如说是找了一个跨学科支架去让学生思考概念内涵。反思我在教学生解释概念内涵时的不足,是没有能够提供一个能使思维可视化的支架。思维可视化有利于让思维看得见,逻辑摸得清。
写作无需体系化 写作无需体系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