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得到的一切礼物中,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礼物呢?所以,我们感恩父母,因为凭借他们,我们才得到了这一世的生命。然而,单凭父母的血肉之躯,我们是不能得到生命的。生命传承,世代相续,那最初的源头在哪里,那神秘的主宰是什么?各民族的神话和宗教都告诉我们,生命有神圣的来源,它被称作天地、神、上帝、造物主。对于生命的这个神圣来源的感恩,就叫做信仰。
想这些无用问题的用处,就是让你有一个好心态。哲学就是让你有一个好心态。
如果你的人生没有广阔的参照系,就容易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事情多么小也会被无限放大,结果便是死在一件小事上。
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
幸福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满意度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有一个东西在总体上支配着人们的主观感受,那就是价值观。
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强调生命本身的自然性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但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的快乐。
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人生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寻求意义。意义即关联。关联有两类。一类是我们的生活与有限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联,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出于精神动机从事的事业,皆属此类。另一类是我们的生活与无限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联,这实际上就是指对人生的超验意义的信仰。
唯有内在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
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唱出我们的沉默,这四本给少年朋友的哲学读本。
成长的真理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
人过中年以后,应该逐步建立两方面的觉悟,一是与人生必有的缺陷达成和解,一是对人生根本的价值懂得珍惜。
史铁生:文学是写印象,不是写记忆。记忆太清晰了,能清晰到数字上去,不好玩,印象有一种气氛。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外无限的天空。
史铁生:写作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写作时往往带有模仿的意思,等你写到一定程度了,你就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
史铁生:因为不关心灵魂,中国人感受出来的全是惨剧,不叫悲剧。包括现在咱们的文学,写的也都是社会矛盾,生命本身的悲哀他感受不到。
死是不可能的,他的高贵的灵魂就是证明。灵魂一定有去处,有传承,我们尚不知其方式,而他已经知道了。
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史铁生。
灵魂强大的征兆是什么?是灵魂中的困惑和为之寻求解答的勇气。有灵魂者必有问题。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说到底都是要在人的基本困境中寻求拯救之道。
史铁生作品的精神价值。一是印象,文学是写印象的,不是写记忆的,他以此使文学的根基从外在生活回归为丰富的内在生活的真实。二是务虚,文学是务虚的,不是务实的,他以此使文学的使命从反映现实回归为广阔的可能世界的研究。
生活不在于活多少年中国人看生命从来没有精神这个维度。
看一个学生的心智素质好不好,我就看他是否具备了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喜欢学习和善于学习。
两千年里,世代更替,总有千亿生灵来过人间,世界历史级别的大师仅数以百计,但都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要把若有所悟变成确有所悟,想清楚所悟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教师来说,做人更是第一位的,因为教育是精神事业,一个教师精神素质好不好,会直接在教学的态度、内容、方式以及与学生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知识分子,就是一辈子热爱智力生活,对知识充满兴趣的人。
许多人走出校门,结束了学生生涯之后,就停止了学习。
教育理论是教师一辈子的必修课,建议可读一些教育哲学的著作。
教学方法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使之对你所教的这门课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检验一个人的学校教育是否合格,最可靠的尺度是看他走出校门后能否坚持自主学习。大学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地方。
唯有真正品尝到了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此养成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了,这样一个人,我们方可承认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小学是浪漫阶段,中学是精确阶段,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小学和大学都自由,中学则必须是自由从属于纪律。在全世界,中学生和中学老师都是最辛苦的,因为无论从年龄的特征来说,还是从教学的顺序来说,中学都是最适合于奠定文理知识基础的阶段,知识的灌输最为密集。但是,惟因如此,就更有必要失分讲究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怀特海说,在中学,学生伏案于课业,进了大学,就要站起来环顾周围了。
人为了谋生必须学习相关的技能,这本身无可否认也无可非议,尼采反对的是把它和教育混为一谈,用职业培训取代和排挤了真正的教育。
不能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生计机构。
教育有无超出职业培训之上的更高使命?仅以谋生目标的教育还是不是真正的教育?
平庸的教师则如鱼得水,因为题目的禀赋与多数学生的胸无大志、精神贫乏处于某种协调的关系之中。
单纯的喜爱是最有尊严的活动,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恢复对事物本真的兴趣。
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守护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努力使社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一是生命,二是精神。
快乐主义更强调生命和精神的快乐,完善主义则更强调精神的完善。
社会对个人的幸福承担责任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的导向,倘若社会以财富为最高目标,就会形成一种总体氛围,在这种氛围的诱惑和压力下,多数成员在价值选择上必定迷离失措。二是体制的保障。一个社会唯有能够提供一种制度环境,有助于多数成员争取真正属人的幸福,在社会和精神两方面处于好的状态,才是一个好的社会。
不得不为生存挣扎的人仍然生活在动物的境遇中,绝无人的幸福可言。
法治的重点就在于对政府的强制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约束。
靠道德自律是不现实的,五千年的重农抑商未必无因。以防钱权寻租也是其因之一,尤其到了宋明物质极度富裕。
保护公民自由使之不受他人的侵犯,另一方面约束自己的权力使之不侵犯公民的自由。政府的责任不是直接向人们提供幸福,而是保护人们追求幸福的自由。
为法治社会奠定理论基础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约翰密尔--论自由,英国自由主义的哲学代言人。
中国的教训就在于个性消灭导致了历史停止。
人类若彼此容忍各照自己所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比强迫别人都照其余的人们都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所获是要较多的。
公众既由传媒代表又受传媒支配。
民主只是手段,个人自由才是目的。
多数的暴政,这种社会暴政比政治专制更可怕,因为它无微不至,奴役到灵魂本身,社会把得势的观念当作准则强加于持不同意见的人,迫使一切人按照其模型来剪裁自己,阻止了不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从长远看来,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公民对于建设法治社会负有的终极责任。
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西方哲学里有两个好东西,是中国哲学里缺少的。一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问,奠基于古希腊,发展于基督教和德国哲学,由此形成了重视灵魂生活的信仰文化。另一个是个人主义,即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奠基于古罗马,发展于英国哲学,由此形成了以保护个人自由为最高原则的法治文化。
儒家文化不是信仰文化,也不是法治文化,是道德文化。终极目标是社会稳定。为了稳定,就既不要灵活的追求,也不要个人的自由,结果是维持了社会的低质量的稳定。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信仰是灵魂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法治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这两个东西是不是普世价值?当然是的,因为它们的根据是人性,而不是某个民族的特殊民族性。
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道德,一是正义,二是仁慈。
最糟糕的是少数人有隐身术,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就会使没有隐身术的多数人没有安全感,却又无能为力。这就是人治。法治就是要使任何人都不能有隐身术,造成一个人人有安全感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情心最容易生长。
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有两个,一是善良,即同情心,二是高贵,即有做人的尊严。一个善良,高贵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意识形态的灌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