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有作品,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这阵子看文章的时候,作者提到了李尚龙的名字,本是出于打发零碎时间的目的,我随机点开了他的公号中的文章,却未曾想到他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简单真实的感情,接地气的文字,让这个作者在我头脑中的印象逐渐立体起来。
看完一篇,觉得不过瘾,又点开下一篇,再下一篇,再下下篇… ,有一次我坐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窗旁,看着他写下的一个有一个故事,太阳光太强烈看不清手机屏幕,我就调高亮度接着看…对于从小到大没有追星的我来说,上一次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时候,我甚至都不记得了…
能对别人有用,是我一直追求的写作方向。所以,我在此收起那些感性的,没有实操性的情怀,试图理智地去思考这件事,我并不打算将课程里关于“成为有作品的人,你有哪些好处”的模块再复制粘贴一次,而是从事情的反面去想想这个问题。
假如今天屏幕前的你是李尚龙,你和他一样有才华,有毅力,但是你没有把你的思考,你的故事记录下来,只是每天自己一个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想呀想,想呀想,那么今天,你我就只可能是两条平行线,不会产生任何交集。
因为这个世界太大了,地域的隔绝把每个人限制在了他生活的区域里,唯有依靠互联网,远隔千里的人才能被连接到一起。但若你没有作品,就会像微信群里“只有头像,没有动态”的空壳ID一样被埋没,有了作品,你的优点才可能被人们看到。想赚钱的你,才有了传播的可能,想寻找同伴的你,才有了被别人信任的可能,想寻求认同的你,才有打动他人的可能。
就好比“我了解有李尚龙这么一个作家这件事”一样,如果他没有留下作品,那么我就不会产生这些感慨,你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而他创作了作品并被我看到,我写了这篇文章,所以你我在这篇文章里相见。你看,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把你我本来不想干的两个人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作品带来的奇妙可能。
002 传播的重要性
我只能算“知识付费学习者”中比较废柴的那一批,很多课程我都是按兴趣去学的,所以自己会出现屯课的情况,直觉上看这是一件坏事,但在广泛了解不同老师的课程内容后,我竟然也有了点意外收获,那就是,我更敏感的意识到,传播这件事比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要重要得多。
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而是那些顶级高手、学者、头部ID、赚钱大号、商业大咖都认同的理念。我比同龄人更舍得在了解新知方面花钱,所以在互联网中高手老师的课程中,我学习得稍多一点点:
李笑来老师在写作课里说过,未来世界的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喇叭,没有传播个人影响力的方式与平台;
刘润老师在线下大课里讲过,人应当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给自己加上杠杆,对外不断传递你的价值;
古典老师在专栏里写过未来世界只有三种人,其中一种是媒体人,他们就是不断扩散信息的那批人;
罗振宇说这个时代,个人最重要的两个技能就是写作与演讲;
奇葩天团、薛兆丰、徐小平、吴军……等等老师都在自己的作品里说过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批看似是“人群中前1%的人,都在讲这些道理”……
我的水平有限,不知如何在一篇文章里讲清楚传播有多重要,它对我们这一代人和这个世界产生了多深远的影响,只能把从他们的课程里感觉到的共性点写下来,冒着可能会被看文章的你说成“都是些陈词滥调的大道理”的危险,把这个结论告诉你,哪怕能引起你对这件事的一点点警觉意识,也是知足的。
有时我觉得,传播知识应该变成一门基础通识课,它是每一个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必修课,以前的我们一直处于“缺课”状态,如今,要一点点把它们补回来了…这堂课的基础版,就是这本《疯传》,里面的精华有哪些,可以看看社群里其他优秀伙伴的文章…
003 持续行动,突破大脑的惰性思考
一不小心,竟然完成了这篇总结文的前两大部分,今天的章节长文输出打卡,算是有了着落。坦白来说,如果没有书籍内容的引用,一次性写下一两千字的文章,对于没有多少文字功底的我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
昨天就是传播模块结束的日子,不用每天打卡写文章了,但是昨晚我坐在窗户旁边,想起当初准备“每天写点东西”的念头,咬咬牙还是完成了写稿任务。
今天看到读书分享通知的时候,脑海里依然还是有畏难情绪的,因为觉得文章太长,自己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但是,列好提纲、按小标题的内容把所思所想展开,竟然也达到了既定目标。
这两次体验之后,回头仔细想想,依然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一句话: 好多问题看着很难,要是咬咬牙试一试,跨过去了,就发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就像Scaler老师说的那样,人是有惰性的,定一个目标,持续的行动下去,为三年后的你做点什么。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身上的持续力,保持初心,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