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临床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即以统一性和完整性来认识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病理状态下,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正是在能动地适应 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运动。因此,整体观念在中医学中体现得十分突出,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
方面。
人 体 是 一 个 有 机 的 整 体
人体是由肝、心、脾、肺、肾五脏,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六腑,皮、脉、肉、筋、骨五体,眼、耳、鼻、口、舌、前阴、肛门等诸窍共同组成。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联络五体、五官、九窍等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精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所以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食物消化、吸收与排泄的过程,必须依赖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和大肠的传导功能。而水液代谢,则是由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输布排泄功能共同完成。
人体的这种整体活动,是保证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若某一局部发生病变,不仅可导致该部的功能障碍,而且可引起相关脏器或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常,则运纳无权,进而致使全身脏器失养,身体虚弱。心主血,肺主气,血赖气而行,气需血以载。肺气郁,可使心血运行不畅;而心血瘀阻,亦可致肺气郁滞。五脏精气不足,都可使与之相关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出现各种症状。如肝血不足,则见目眩目涩,或筋脉挛急。肾阴不足,则见头晕耳鸣,或腰膝酸软。
由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治疗上,对局部病变必须从整体出发,采用相应的整体疗法。如耳病治肾,鼻病治肺,目病治肝等。又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人 与 自 然 环 境 的 密 切 联 系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也"。如春温夏热,阳气渐盛,人体气血趋向于表,使皮肤松弛、腠理疏泄而多汗;秋凉冬寒,阳气渐衰,人体气血趋向于里,使皮肤收缩、腠理致密而多尿。不仅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有影响,而且一日之中也同样如此。早晨像春,日中像夏,日入像秋,夜半像冬,虽然一昼夜的寒温变化在幅度上并没有像四时季节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也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体在昼夜阴阳自然变化过程中,生理活动的适应性变化。
地理环境的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而湿润,人体腠理较疏松。在这样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一旦易地而处,初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也就能逐渐适应的。
人体对于自然环境具有主动适应能力。正常的气候变化,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但若机体调节功能失常,或气候变化剧烈,超过人体调节能力,即可导致疾病发生。所以四季中就有一些常见病、流行病,如春多风病,夏多热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若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也会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而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由于适应能力差,每当季节交换之际,常会感到身体不适,疾病发作或加重,有些患者在一天之中,其病情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不同。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结合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因时、因地制宜。
此外,社会环境也常给人心理和精神上的不同刺激。良好环境,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环境,也可成为致病因素。这就需要人们加强意志锻炼和精神修养,善于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
化的全面情况。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在诊治疾病中,辨证和论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它既注意到一种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又注意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类似的证。因此在临床治疗上,从"病"与"证"的关系而言,就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情况。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反应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反映的病机及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如感冒可辨为风寒、风热、暑湿等几种证,故治疗就分别采用祛风散寒、疏风清热、清暑化湿等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相似的证候或病机相同,就采用相似的方法治疗。如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不同疾病,因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用升提中气法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所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就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
每日 练 习-
1.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如何正确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