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大学文凭固然是好,多念书固然是好,但把书读死了无异于开倒车。有的人只读一本书,读活了,胜过有些人读十年书。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天赋这东西啊,不好说~
我们身边不乏一种人,生来见事深邃,洞彻力强,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思维逻辑,而且常常赋有哲意。学历对这种人群来说,只是众多辅助的其中一项。当今文坛一些大腕中,有不少人都没念过大学,可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至于存在的批判声音,往往是自视甚高的科班出身者那点儒酸味而已。
贾平凹的《秦腔》有句话很是在理:这世上有时奇怪的很,有些人虽然是农民,却是个艺术家;有些人虽然是艺术家,骨子里却没有艺术天分。
王朔也只有初中文凭,却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编辑部的故事》《顽主》等众多作品都被拍成影视剧了,并且出版了个人文集。试想下,从民国到八十年代,除了鲁迅、郭沫若、沈从文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出版过文集,在改革开放后还没人狂妄的敢出文集,却让一个并非文学界的外人做到了。一时间那些代表正统学派家不答应了,认为王朔那些作品不入流,上不得台面。各种批判的声音相继出现,似乎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之乎者也”才是正统文学。
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在那个人人谈文学的年代,纵然面对各路笔诛讨伐,却毫不影响王朔在文坛的地位,其作品的盛行,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文学青年。就连很少夸人的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都说过:“十年难出一个王朔。”
牢骚太盛防肠断资历不是权威,是一步步熬出来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并非人人适合。
草根出身的王宝强,凭借着一部《天下无贼》被人熟知。你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北影门口成千上万人,偏偏冯小刚选择了他;你可以说他天生傻像,适合本色出演。这些推断都没错,有运气的眷顾。但你可以看,从《士兵突击》的许三多,《人在囧途》的李成功,《一个人的武林》的封于修,《树先生》,再到《唐R街探案》,这一路来我们能从他身上看出许多地方的突破,如果他只能靠最初的那种本色吃老底,他是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现在的王宝强必是在台后不断的摸索尝试,才成为一个可以驾驭多种角色立体丰富的王宝强。
老天可以眷顾你一次,但不是好运常常会降临在你身上。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时间是用来奠定一切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不光在人的脸上留下痕迹,同时在心里也烙上印记。
年轻时容易被否定的地方太多了,否定不代表错误,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年轻人是富于创造性的,世界的进步不就是靠着激情和狂热来推进嘛。一切都听老人言,本身就象征着陈旧落后。莫言、路遥、王朔、贾平凹、王宝强…… 当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年轻才会有批判的声音。劝君一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钱塘江。”
也送给正在勇于干实事的人:“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逊下士时。倘若当年身先卒,一生真伪有谁知。” 肯做、敢做,就放手去做,宜将放眼量乾坤。
人都是在感悟中成长,在感悟中沉淀自己心灵的。
有些人即便到老了,皱纹爬满脸颊,却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沉淀。用白话形容就是“二楞子”。可能是因为无知,可能是在错误的年代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且不懂得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人生,长久下来以致心里扭曲变形。这类人无疑是可悲的。
国内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咖说过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话:
与农村人比起城里人是有罪的,与穷人比起富人是有罪的,与百姓比起来官员是有罪的……
想想这的确是中国人特有的思想症结。人们往往都会恨那些身边人比自己有钱的,或者比自己优秀的,总会找出N个诋毁他人的理由,以慰藉自己其实并不比别人差,只是对方运气好罢了。而对于远离自己的,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对方优于自身,都会投以赞许的目光。
我猜莫言其实没说出口的是:“与未获奖的人比起获奖者是有罪的。”那些酸溜溜的人会想,凭什么是他,不是我?要让我再加一句的话,我会说:“与无知者比 有识者是有罪的,与有文凭者比 没文凭者是有罪的。”
常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正宗科班出身的,或者那些一流大学的文学教授都没能获得“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而小学五年级毕业的莫言却可以?
其实这不难理解。一个人无论在哪个领域,取得一次成功,你可以说是有运气成分。但接二连三的取得成功,这绝不仅仅靠运气就能换来的。莫言的确是小学毕业的,但不代表他文化水准定格在五年级。他当兵期间担任图书管理员,这期间肯定收益匪浅。凭着对文学的热爱,我相信对于文学的探索直到今天他还在努力着。更何况搞创作需要的是思想和对生活深入的挖掘,书本上是寻不来的。
学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最大的作用还是帮你开启一个广阔的思维模式,让你学会如何思考,而不是保送你通往成功的阶梯。
网友评论